苹果手机怎么下载tokenpocket|杨绛icon啥意思

作者: 苹果手机怎么下载tokenpocket
2024-03-14 13:21:47

杨绛(中国现代作家、文学翻译家、外国文学研究家)_百度百科

国现代作家、文学翻译家、外国文学研究家)_百度百科 网页新闻贴吧知道网盘图片视频地图文库资讯采购百科百度首页登录注册进入词条全站搜索帮助首页秒懂百科特色百科知识专题加入百科百科团队权威合作下载百科APP个人中心杨绛是一个多义词,请在下列义项上选择浏览(共2个义项)展开添加义项杨绛[yáng jiàng]播报讨论上传视频中国现代作家、文学翻译家、外国文学研究家收藏查看我的收藏0有用+10杨绛(1911年7月17日—2016年5月25日),本名杨季康,江苏无锡人,中国现代作家、文学翻译家、外国文学研究家、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 [1-2]1923年,随全家迁往苏州,进入振华女校就读。1928年,进入苏州东吴大学就读。1932年,毕业于东吴大学,同年前往清华大学研究院学习,并认识了钱锺书。1935年—1938年,留学英法。1942年冬,完成了其第一部剧作《称心如意》,并在上海公演。1944年,创作的喜剧《弄真成假》在上海公演。1949年后,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外国文学研究所工作。“文化大革命”期间遭受冲击,被诬蔑为“资产阶级学术权威”。1970年7月,下放至五七干校。1978年,出版《堂吉诃德》中译本。1981年7月,出版散文集《干校六记》。1987年5月,出版散文集《将饮茶》。1988年12月,出版长篇小说《洗澡》。2003年7月,出版散文集《我们仨》。2007年8月,出版散文集《走到人生边上——自问自答》。2014年8月,出版中篇小说《洗澡之后》。2016年5月25日1时10分,在北京协和医院逝世,享年105岁。 [1-2]中文名杨绛别    名杨季康(本名)国    籍中国民    族汉族出生地北京出生日期1911年7月17日逝世日期2016年5月25日毕业院校东吴大学、清华大学职    业作家、文学翻译家、外国文学研究家代表作品干校六记、将饮茶、洗澡、我们仨、洗澡之后目录1人物经历2个人生活▪婚姻爱情▪亲人家属3个人作品▪著作▪译作▪剧作4人物纪念5出版图书6创作特点▪主题思想▪艺术特色7获奖记录8人物评价人物经历播报编辑1911年7月17日,出生于北京,父母籍贯江苏无锡。辛亥革命后,迁居上海宝昌路。1913年,举家迁居苏州大石头巷。1914年,举家迁居杭州保倜塔附近。1915年,在贝满幼儿院上幼儿班,后迁居西城东斜街,在西单牌楼第一蒙养院上学前班。1919年,在大王庙小学上学。 [2]1920年,随大姐三姐前往上海启明上学。1923年,考入苏州振华女中。1928年,报考清华大学外文系失败,转投苏州东吴大学。1932年,毕业于苏州东吴大学,成为清华大学研究院外国语文研究生。 [2]1933年,前往清华大学研究院学习。1934年,获得清华优秀生奖;同年,在《大公报文艺副刊》发表短篇小说《璐璐,不用愁!》。1935年,在苏州庙堂巷家中大厅与钱锺书举行婚礼;同年夏季,与钱锺书一同前往英国牛津大学求学,后转往法国巴黎大学进修。 [2]1936年,与钱锺书同到瑞士出席第一届“世界青年大会”。1938年,随钱锺书带着一岁的女儿回国,回国后历任上海震旦女子文理学院外语系教授、清华大学西语系教授。1939年秋,任苏州振华女校(沪校)校长兼高三级英语教师。1941年,珍珠港事件后,振华女校(沪校)停办。 [2]1942年,任工部局半日小学代课教员,业余写剧本。1943年至1945年,创作的剧作《称心如意》《弄真成假》《游戏人间》《风絮》等相继在上海公演。1946年秋季,在震旦女子文理学院任外文系教授。1948年9月,出版译作《1939年以来英国散文作品》。 [2]1949年解放战争胜利后,得清华大学聘书,兼任教授,教大三级英国小说。1950年4月,出版英译本转译的西班牙名著《小癞子》。1952年三反五反运动结束后,调入文学研究所外文组;同年10月16日,举家迁入新北大新建宿舍中关园26号。 [2]1956年,译作《吉尔·布拉斯》第一版经大修大改后出版。1957年,《论菲尔丁(H.Fielding)关于小说的理论与实践》研究论文在《文学评论》第二期发表。1958年,“拔白旗”运动期间,《论菲尔丁》文成为四面“白旗”之一,遭受错误批判;10月,下放至太和庄进行改造;12月底,返回北京,开始自习西班牙文。 [2]1959年,发表研究萨克雷(W.M.Thackeray)的论文《论〈名利场〉》,后因全文欠“红线贯穿”而受到批判。1960年,任全国文代会代表。1962年8月14日,迁居干面胡同文研所宿舍。1965年1月中旬,《堂吉诃德》第一部翻译完毕。 [2]“文化大革命”期间遭受冲击,被诬蔑为“资产阶级学术权威”。1966年8月9日,被“揪出”,在外文所所内扫厕所;同年8月27日,交出《堂吉诃德》全部翻译稿,并于晚间在宿舍被剃“阴阳头”。1967年4月24日,被外文所免去劳动。1970年6月1日,《堂吉诃德》译稿由前组长张黎索还;同年7月12日,下放至“五七干校”。1971年4月4日,随干校迁明港“师部”。1972年,重新开始翻译《堂吉诃德》。1973年,返回北京;同年12月23日,迁入北师大小红楼,翻译《堂吉诃德》工作暂停。1974年,迁入学部7号楼西尽头一办公室居住,并继续翻译《堂吉诃德》。1975年4月5日,《堂吉诃德》初稿译完。 [2]1977年,完成小说《大笑话》。1978年4月底,译作《堂吉诃德》第一、第二部出版;9月8日—18日,任第四届全国妇女代表大会妇女代表;11月9日,完成小说《玉人》。1979年6月5日至28日,随代表团访问法国;同年10月,《春泥集》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 [2]1980年5月,发表论文《事实—故事—真实》;同年7月,短篇小说集《倒影集》手稿由李国强带到香港交刘以鬯出版。1981年初,《倒影集》年在香港出版;5月,散文集《干校六记》在香港出版。1983年,《喜剧二种》由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同年11月2日至12月5日,随代表团访问西班牙马德里、英国伦敦。 [2]1986年,获“智慧国王阿方索十世十字勋章”;11月,出版《关于小说》;同年,作品《回忆我的父亲》《回忆我的姑母》《记钱钟书与围城》出版,《丙午丁未纪事》在《收获》第6期发表,《失败的经验》在《中国翻译》第5期发表。 [2]1987年,散文集《将饮茶》由三联书店出版。1988年11月,长篇小说《洗澡》在香港出版;同年12月,长篇小说《洗澡》在北京出版。1989年《堂吉诃德》繁体字本在台湾出版。1990年,《将饮茶》在台湾出版。1991年,写下了《第一次下乡》及《顺姐的自由恋爱》。 [2]1994年2月,《杂忆与杂写》由三联书店出版;同年12月,《杨绛散文》由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1997年5月,写下了《方五妹和她的“我老头子”》在《十月》杂志第5期发表;同年8月8日,写下《答宗璞〈不得不说的话〉》。1998年9月,写下了《钱锺书离开西南联大的实情》。1999年,《“掺沙子”到流亡》于1月17日、18日、19日分三批发表;同年12月18日,翻译完毕《斐多》。 [2]2000年1月,出版《从丙午到流亡》,该作品记录了“文革”期间,杨绛与钱锺书二人所经历的人和事;4月,出版译作《斐多》;11月17日,与商务印书馆订约,出版《钱锺书手稿集》。2001年9月7日,设立清华大学“好读书”奖学金,帮助家境贫寒的学子完成学业。2003年4月7日,《杨绛作品集》第六版出版;7月,散文集《我们仨》由三联书店出版。 [2]2004年,出版《杨绛文集》。2007年8月,出版散文集《走到人生边上——自问自答》。2011年7月,以答问形式发表了《坐在人生边上》。2014年8月,出版中篇小说《洗澡之后》。2016年5月25日1时10分,在北京协和医院逝世,享年105岁; [1]5月27日,遗体在京火化,遵照杨绛遗嘱,丧事从简。“不设灵堂,不举行遗体告别仪式,不留骨灰。” [20]杨绛生活照个人生活播报编辑婚姻爱情杨绛 钱锺书(8张)1932年春天,杨绛考入清华大学并与钱锺书相识。第一次见面,钱锺书就说:“我没有订婚。”“我也没有男朋友。”杨绛回答。从此,杨绛与钱锺书开始恋爱。1933年,与钱锺书在苏州一饭馆内由男女两家合办订婚礼。1935年,杨绛与钱锺书成婚,不久一同出国留学,无论在牛津或是巴黎,都留下了他们相亲相爱的足迹。 [3]1998年12月19日7时38分,钱锺书因病去世,享年88岁。 [2]亲人家属杨氏家族世居无锡,在当地是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用杨绛本人的话说,就是“寒素人家”,她的曾祖父、祖父的身份,无外乎书生、穷官,但都秉性正直,酷爱读书。 [19]孩提时代的杨绛杨绛的母亲是唐须嫈,于1937年11月17日,在逃避日寇时在乡间患恶疟疾去世。杨绛的父亲是杨荫杭,1910年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法学硕士毕业,回国执教北京政法学校,兼为清室肃亲王善耆讲授法律,于1945年3月27日,在苏州寓所脑溢血去世,安葬于苏州灵岩山绣谷公墓母亲墓旁。杨绛出生时,上面已有寿康(1899—1995年)、同康(不到15岁去世)、闰康(1906—1994年,结婚较早,嫁给何德奎,住上海)三个姐姐,杨绛排行老四。杨绛之后,杨荫杭夫妇又生了两个儿子,再生了两个女儿。大儿子排行老五,名叫杨宝昌(1913—1930年),17岁因肺结核去世。小儿子排行老六,名叫杨保俶(家谱作“宝俶“,1914—2011年?),同德医学院(同济大学前身)教务主任。五女排行第七,名叫杨桼(家谱上作“七宝”,1916—1982年),嫁给天津大学图书馆馆长孙令衔教授(无锡人,1969年自杀)。六女排行第八,名叫杨必(1922—1968年),文学翻译家。笔名心一,建国后任复旦大学副教授。终身未婚,急性心脏衰竭去世。 [22]1937年5月19日,女儿钱瑗出生。1967年12月31日,钱瑗与王德一注册结婚。1970年6月13日,女婿王德一被极左派诬为“五一六”自杀身亡;12月1日,妹婿孙令衍在天津大学自杀去世。1974年5月4日,钱瑗与杨伟成注册结婚。1995年底,钱瑗腰痛发病。1996年1月,钱瑗住进温泉胸科医院;11月3日,胸科医院报钱瑗病危,患肺癌转脊椎癌,病发已是末期。1997年3月4日,钱瑗去世,8日火化。 [2]个人作品播报编辑著作名称时间体裁出版社/刊物/出版地《璐璐,不用愁!》1934年短篇小说《大公报文艺副刊》《论菲尔丁关于小说的理论与实践》1957年研究论文《文学评论》第二期《论〈名利场〉》1959年研究论文/《春泥集》1979年10月散文集上海文艺出版社《干校六记》1981年5月散文集香港《倒影集》1981年短篇小说集香港《玉人》1981年小说《上海文艺》《鬼》1981年小说《收获》《旧书新解》1981年论文《文学评论》第四期《有什么好》1982年论文/《喜剧二种》1983年上海抗战时期文学丛书福建人民出版社《回忆我的父亲》1986年专著/《回忆我的姑母》1986年专著/《记钱锺书与围城》1986年专著/《丙午丁未纪事》1986年杂文集《收获》第6期《失败的经验》1986年译学见解《中国翻译》第5期《关于小说》1986年11月散文集三联书店《将饮茶》1987年散文集三联书店《洗澡》1988年11月长篇小说香港1988年12月北京《将饮茶》1990年散文集台湾1991年10月社科出版社《杂忆与杂写》1992年7月散文集花城出版社1994年2月三联书店《杨绛作品集》1994年8月作品集社科出版社《杨绛散文》1994年12月散文集浙江文艺出版社《方五妹和她的“我老头子”》1997年5月杂文《十月》杂志第5期《从丙午到流亡》2000年1月文集青年出版社《杨绛作品集》第六版2003年4月7日作品集社科出版社《我们仨》2003年6月24日散文集三联书店2003年7月香港牛津大学版2003年8月25日台湾时报社《杨绛文集》2004年文集人民文学出版社《我们的钱瑗》2005年9月散文集三联书店《走到人生边上——自问自答》2007年散文集商务印书馆《坐在人生边上》2011年7月散文集上海文汇出版社《洗澡之后》2014年8月中篇小说人民文学出版社《杨绛全集》2014年8月作品集人民文学出版社参考资料: [2] [4]译作名称时间出版社/刊物《1939年以来英国散文作品》1948年商务印书馆《英国文化丛书》1948年商务印书馆《小癞子》1950年/《吉尔·布拉斯》1954年《世界文学》1956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堂吉诃德》1978年4月人民文学出版社《小癞子》1978年人民文学出版社《斐多》2000年4月辽宁人民出版社2000年4月香港天地图书公司2001年5月13日台湾时报社参考资料: [2]剧作名称时间体裁《称心如意》1943年话剧《弄真成假》1944年英式喜剧《游戏人间》1945年英式喜剧《风絮》1945年悲剧参考资料: [2]人物纪念播报编辑2023年8月28日,《杨绛全传》无锡首发式暨无锡方志大讲堂“百年杨绛”专场活动在钱锺书故居钱绳武堂举行。 [21]由上海资深传记作家罗银胜著、华文出版社出版、无锡市档案史志馆出品的《杨绛全传》,以65.5万字的体量全景展示了杨绛先生的世纪履痕、百岁风华。出版图书播报编辑干校六记作者名称 杨绛作品时间2015-4-1《干校六记》是作家杨绛创作的散文集,首次出版于1981年7月。该书共收录《下放记别》《凿井记劳》《学圃记闲》《“小趋”记情》《冒险记幸》《误传记妄》六篇散文,记述了文化大革命期间杨绛与钱钟书等人被下放到河南息县、明港干校期间的生活。该书从衣食住行、同志之谊、夫妻之情等琐事中,反映知识分子于“文...将饮茶作者名称 杨绛作品时间2015-5-1《将饮茶》是作家杨绛创作的散文集,首次出版于1987年5月。该书作为杨绛的回忆录,讲述了其父亲、姑母的生平际遇,钱锺书创作作品的情景,及夫妻二人文革时期的遭遇。作者以细腻传神而又幽默风趣的文笔记人叙事,不仅活画出人物形象,也描绘出时代氛围,使该书在貌似轻松恬然中富于深刻隽永的人生意蕴和探赜索隐...走到人生边上作者名称 杨绛作品时间2007-08《走到人生边上》是杨绛女士在96岁高龄之时著作,其首次坦诚自己对于命运、人生、生死、灵与肉、鬼与神等根本问题的思考。并以多篇精彩随笔对自己的看法加以佐证。该书思路缜密,文笔优美,内蕴激情,是不可多得的佳作。我们仨作者名称 杨绛作品时间2018-6-1《我们仨》是当代作家杨绛创作的散文集,首次出版于2003年7月。该书讲述了一个单纯温馨的家庭几十年平淡无奇、相守相助、相聚相失的经历。作者杨绛以简洁而沉重的语言,回忆了先后离她而去的女儿钱瑗、丈夫钱锺书,以及一家三口那些快乐而艰难、爱与痛的日子。洗澡作者名称 杨绛作品时间2004-1《洗澡》是作家杨绛创作的长篇小说,首次出版于1988年12月。该小说以解放后知识分子第一次思想改造运动为背景,讲述了在建国之初至“三反”运动的时间跨度内众多知识分子的个人境遇与思想变化。作者通过政治运动的描写,呈现出知识分子的精神革命与精神探险,并审视与反思这场思想改造。2014年8月,该小说...杂忆与杂写作者名称 杨绛作品时间2015-4-1《杂忆与杂写》是杨绛先生所著,2010年生活.读书.新知 三联书店出版的散文集。杨绛文集作者名称 杨绛《杨绛文集》收录了杨绛女士的主要作品。《杨绛文集》有两个版本,第一个版本是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版,共8卷;第二个版本是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年版,此版将杨绛女士的作品分为创作部分和译作部分分开出版,其中创作部分四卷本已于2009年9月出版发行。走到人生边上——自问自答作者名称 杨绛作品时间2007-8《走到人生边上——自问自答》中国现代作家杨绛创作的散文集,首次出版于2007年8月。《走到人生边上——自问自答》一书共分为两部分,在前边部分,杨绛关注了神和鬼的问题,人的灵魂、个性、本性,灵与肉的斗争和统一,命与天命以及人类的文明等问题。融会了文学、哲学、伦理学、精神分析等学科的知识,并形成了...查看更多书籍创作特点播报编辑主题思想女性意识杨绛作为知识女性,并没有奋力高喊女性解放、女性独立等口号,而是利用散文进行温婉的自省,进而确立了女性意识。在《回忆我的姑母》当中,杨绛反思和审视了反叛型女性意识,同时也确立了杨绛自我“女性意识”。在杨绛的笔下,姑母杨荫榆一生坎坷,但是她可以逃离封建家庭,追求人生自由,成为一名出色的知识女性。杨绛在描写的过程中,并没有回避姑母的缺点,这样就会显得人物更加鲜明,具有自身的特色,使读者可以清晰地看到一个真实的反叛型知识女性的形象。通过阅读杨绛系列散文,读者可以感受到在杨绛整个散文作品当中有关女性作者的潜意识。 [5]儒家美学杨绛的文学创作同时浸润着深厚的东西方文化,她的写作风格流露着超凡脱俗、温柔敦厚、含蓄内敛的情感表达。在西方自由的人文精神关照下,杨绛的小说和散文都表现出了对人性、自然和艺术的发现,然而真正促成杨绛独特创作艺术特征的因素是儒家思想,杨绛的为人为文都贴合儒家思想中的中庸之道。杨绛文学创作的情感张力源自儒家性情的形成,这也正是她隐身哲学的本质所在。杨绛的小学和大学教育都是在教会学校接受的,但这并不影响中国传统文化对她的浸润。 [6]动荡温情杨绛作品于“文革”动荡年代营造出来的温情世界具有重大意义,同时人文关怀是古往今来一切优秀文学作品的总主题和“善”的终极价值体现,浸透了儒家性情的杨绛传承了中国人文传统中所特具的人文素质,其作品体现出崇高和尊重人的生命、尊严、价值、情感和自由的精神,其散文创作建构出一种独特的人文主义的精神立场。在《干校六记》“夫妻之别”部分,当“我”得知丈夫钱锺书就要“先遣”时,想到既不会洗补衣服,也不会照顾自己的年迈花甲的丈夫独自一人下放“干校”时,“好像头顶上着了一个焦雷”,“有十万个不放心”,传达出作者痛苦无奈不忍的心境,温馨和睦相濡以沫的夫妻之情令人感动。杨钱二人在“文革”期间此起彼伏的批斗中艰难地保住了性命,在席卷而来动荡的历史环境下,字里行间中没有悲情,而是流露出珍贵的幸福,时时处处洋溢者温情,流淌着暖流。在《“小趋”记情》一文中的主角“小趋”是一条“河南穷乡僻壤”的小黄狗,但“小趋”和杨绛夫妇有着深厚的感情,“我独自一人看园的时候,小趋总和我一起等候默……在“文革”灭绝人性的生存环境下,在“文革”敏感多疑,草木皆兵的恐慌岁月里,狗的热情和玩耍的姿态让人感动,反映出作者处于逆境中仍不失热爱生命的真诚。 [7]底层人物杨绛的剧作《称心如意》塑造了一个失去父母投靠亲戚的孤女李君玉一的形象。《弄真成假》则刻画了父亲早逝的穷青年周大璋,及失去母亲寄人篱下的女店员张燕华这两个主角。不难看出,杨绛有意将这两部喜剧中的主人公塑造成一个家庭“缺失”性人物形象,并从这不完满的戏剧形象中发掘和强调大环境压制下人物生存的现实困境和人性变异。杨绛似乎有意为笔下主人公作此设定,并习惯性透过笔下人物或身体、或精神或是家庭社会关系的“残缺”性或“非正常”状态来书写一种人生,讲述一段苦难,描绘一种命运。李君玉在几个家庭间颠沛流离,像踢皮球一样被几家亲戚推来搡去,过着伶仃无依、俯仰由人的日子。 [8]显然,君玉流离转徙的直接原因在于父母的双亡,因为父母的早逝,毫无依靠,为生计所迫她不得已离开自己熟悉和舒适的生活圈,去到陌生又令人难以安心的另类都市世界生存,现实的挤压让李君玉正处于依靠他人的一种困境,正可谓“人生寄一世,奄忽若飙尘”。而穷困潦倒的银行小职员周大璋则寄住在舅舅家杂货铺里的小破阁楼上。卧房兼厨房,沿墙杂置:锅碗瓢盆,与陈设富丽的张祥甫家客厅形成鲜明的反差。他是“借钱坐了一趟出洋的大轮船,外国最便宜的地方混上一年半载?借的钱还不知几时能还,面粉酸,糙米尽,一家人温饱都难以解决。正如周大璋所言“人家有田地房产,咱们呢?头顶上没一片瓦,脚底下没一寸土。”换句话说,周大璋一家作为城市底层百姓正处于“无米之炊”的窘迫物质生存困境中。在这里杨绛为我们展现了底层人们日常化意义世界里的真实。也就是说,杨绛尤为关注城市底层百姓艰苦的生存状态,用悲悯的眼光去掘发市民阶层及底层人物在现实社会中存在的苦难困境。 [8]艺术特色沉郁淡泊通读杨绛散文,浓烈直白的抒情、冷嘲热讽的锋芒、有理有据的辩论、声嘶力竭的宣泄并不多见,但细细品味会发现,锋芒、宣泄、温暖、激情随处可见,这就是淡泊之中蕴藏浓郁的和谐。杨绛散文自然平淡,与周作人散文有几分相似之处,但悲愤之情暗含于“淡泊名利中”,这突出表现在反映文革生活的文章中。文革生活可以说是杨绛的黑暗史,期间其生活最困苦,精神打击最大。杨绛突然从优越的大小姐生活被迫分配到落后、艰苦的农村“劳改”,接受肉体上的折磨:从被人们仰慕的读书人,突然演变为“臭老九”,在“登台就有高帽子戴”的生活当中,受尽旁人白眼,精神上受到凌辱。因此,杨绛在身不由己的文革时期,无奈接受了那场浩劫。杨绛内心当然对其耿耿于怀,但其散文并没有表现出对那段刻骨铭心的“革命”咬牙切齿,也没有宣泄其满腔的怒火,却淡化文革暴行。她不谈及文革中人性被摧残的恐惧,而仅以纯粹的文字,干干净净叙述着琐事、小事。简约沉寂的文字,粗略一看平淡无奇。但平淡中有沉郁,是现实压迫中内心压抑的外露。随手翻看其散文,叙述娓娓道来,沉郁的悲痛也蕴含其中:住房被占、工作颠来倒去无非是扫厕所、乐于助人的女婿死于非命、丈夫被迫下放、上台戴高帽等。杨绛以平淡、不动声色的叙述将这些侮辱、惨痛勾勒,在文字的沉静当中折射内心的悲愤与无奈,沉寂文字背后是波涛汹涌挣扎的内心。杨绛将沉郁以淡泊为伪装,用淡泊将内心的苦痛与激情中和,有机统一了文章主客观色彩,独特美学蒸蒸呈现。以反讽的姿态对现实做进退有度的解构,作者表面表现得越平静,其精神则越跌宕起伏。 [9]含蓄深情杨绛的文字凝练而含蓄,把自己的同情心与深情深藏于简简单单的几个字中,既不会暴露出对丑恶的极度厌恶与愤怒之情,也不会让浓烈的情感如瀑布般宣泄出来。她用理智拿捏着自己对情感的表达,她的文字如水一般平缓而深沉,圆润而醇厚。杨绛极为擅长用短句子作为情感表达的收尾,冷峻而含蓄,让情绪仅仅点到为止,以淡然的语调将往事的痛苦与哀伤一笔带过,体现出文字的“中和”之美。杨绛含蓄节制的文字之下,蕴藏着对善良人们的同情,对挚爱的深情,寥寥数字概括心中的千言万语。《丙午丁未年纪事》是杨绛自居“陪斗者”的视角所记叙的“文革”小侧面,她用她温厚而充满同情的笔调再现了十年浩劫中的“小插曲”和“小点缀”,那是一个个能够温暖岁月,点亮黑暗的故事,也这正是杨绛所说的“乌云的金边”——“乌云遮天的岁月是不堪回首的,可是停留在我记忆力不易磨灭的,倒是那一道蕴含着光和热的金边”。大多数人对“文化大革命”的书写都是充满愤怒或是记叙残忍与暴戾的一面的,杨绛却独具慧眼的看到了那些“披着狼皮的羊”,讽刺与幽默的背后掩藏着她对善良人的感恩与深情。 [10]乡土风情杨绛在回忆从北京迁居到无锡的情景时使用了吴地方言,意在逼真地重现当时的生活情景。《大王庙》中每当“我”和姐姐穿短裙在街上走时都会被无锡妇女呼邻唤友地围观:“快点来看呶!梳则辫子促则腰裙呶!”《回忆我的父亲》中一同事称赞其父亲“唔笃老太爷直头硬!”《小吹牛》中,售票员说:“伊肚皮痛啦?”司机:“勿要紧,送侬到门口。”此外,杨绛还善于使用方言来刻画特定的人物,抒发对亲情的眷恋。在《黑皮阿二》中,她以上海方言生动逼真地刻画出一个当地流氓地痞的嘴脸;杨绛幼年时主要负责看护妹妹杨必睡午觉,因而,在《记杨必》中,杨绛以“我火了,沉下脸说快点困!”“二伯伯怎么凶!着得里一记!”等无锡方言,描绘出姐妹间的欢愉和妹妹模仿姐姐说话的声调、神情和口吻。 [11]焦点透视在戏剧结构艺术方面,杨绛承袭了西欧小说、戏剧中惯常使用的焦点透视法,并采用了西方“流浪汉”体小说单线行进的构造方式,有着较为明显的非戏剧化倾向。“流浪汉”小说是西欧十六世纪中叶的一种新派小说形式,它吸取了古希腊史诗的游历主题,摒弃了传统的骑士传奇或寓言叙写的固有模式,通常以某一特定人物为线索书写故事。杨绛20世纪40年代所作的戏剧正是“借主角的遭受,揭露社会上各个角落的龌龊,讽刺世人的卑鄙,写这个很不完美的现实世界”,是似“流浪汉”式的行文模式。且对杨绛剧作的读解中,这些“流浪汉”式的主人公都有一个共同的标签即“闯入者”。他们或因生存、或因欲望、或由于理想主义的激昂,都逃离了原有的活动空间意欲强行闯入另一个空间生存,上演着一幕幕闯入者与既定秩序的矛盾冲突。杨绛通过塑造不同类型“流浪式”的闯入者形象来掘发现实社会种种矛盾和困境,展现更加广阔的叙述空间,表现对这个复杂社会的严肃思考。 [8]写人艺术杨绛笔下的人物形象具有特殊的审美张力,并且通过特有的个性特征可以使读者获得美的享受。杨绛的记人散文可以将人物独特的性格和个性展现出来,使读者获得审美享受。杨绛在写人的时候,尤其注重入物性格的独特性,可以再现人物的言语、动态、动作等。在《记钱锺书与围城》当中,杨绛将一个具有痴气的钱锺书再现出来。这样一个在人们心中的才子钱锺书,在杨绛笔下却充满了傻气和稚气;钱锺书会一个人自言自语,在小学时期会将青蛙带到教室,因为上课时候玩弹弓,被教师惩罚……在《回忆我的父亲》当中,杨绛通过描写父亲生活当中的往事,将其无私的个性特质展现出来。在杨绛的散文当中,例如钱锺书、杨萌杭等人物特有的个性,都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杨绛散文在人物描写方面就好像细雨润物,可以让读者在舒缓的叙述当中感受到人间真实的情感。杨绛为人谦逊不张扬,始终都保持一颗平和的心,因此她写出的文章也具备含蓄慰藉的美感。 [5]批评艺术杨绛在批评作品中显现出的独特气质对当下文学批评的走向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主要呈现为:一、杨绛的批评作品首先是一篇引人入胜、动人心魄的美文。批评文章一如她的散文一般洗练精审、亲切自然,犹如拜望鸿儒之后的兴会随感,闲话般娓娓道来。置身杨绛的批评美文之中,方可知晓文学批评不必为了批评而批评,亦可以是情感的抒发,是心灵与心灵的碰撞,灵魂与灵魂的对话;二、杨绛的文学批评从不脱离具体作品,也并不晦涩难懂,难得的是,她的批评研究具有分量,暗含让读者资以“反三”的“一隅”。 [12]获奖记录播报编辑文学类获奖时间奖项名称获奖作品获奖结果1986西班牙“智慧国王阿方索十世勋章 [2]获奖2003台湾2003年开卷好书奖十大好书(中文创作类)(第一名) [13]《我们仨》获奖2004华语文学传媒大奖2003年度杰出成就奖 [14]提名2015-1第九届中国书业年度大奖年度作者 [15]《洗澡之后》获奖人物评价播报编辑杨绛坚忍于知识分子的良知与操守,坚贞于伟大女性的关怀与慈爱,固守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淡泊与坚韧,杨绛的内心是坚硬的,又是柔软的。(新华网评) [16]如果说杨绛先前的作品关照的是世事,是社会,那她晚年的作品则是在关照自己。那些文字是对至亲的、但不可再见之人的耳语,是她千千情结之心的独白,因而更显生命的沉重,也更显思想的精邃和绮丽。(《钱江晚报》评) [3]“这位可敬可爱的老人,我分明看见她在细心地为她的灵魂清点行囊,为了让这颗灵魂带着全部最宝贵的收获平静地上路。”(中国当代作家周国平评) [17]“杨先生(杨绛)一直笔耕不辍,她不像一般作家是为写作而写作,而是一直伴随着对人生、对生命、对人间情感的思考、总结和表达。”(人民文学出版社副总编辑周绚隆评) [18]新手上路成长任务编辑入门编辑规则本人编辑我有疑问内容质疑在线客服官方贴吧意见反馈投诉建议举报不良信息未通过词条申诉投诉侵权信息封禁查询与解封©2024 Baidu 使用百度前必读 | 百科协议 | 隐私政策 | 百度百科合作平台 | 京ICP证030173号 京公网安备110000020000

杨绛先生:一颗安静的灵魂走出时间-清华大学

杨绛先生:一颗安静的灵魂走出时间-清华大学

清华主页·

English Version

头条新闻

专题推荐

最新动态

媒体清华

综合时讯

人才培养

科学研究

交流合作

清华人物

菁菁校园

图说清华

视频清华

清华广角

清华史苑

清华思客

清华报刊

新闻合集

清华主页

-

清华新闻

-

专题推荐

-

深切缅怀老学长杨绛先生

-

正文

分享

一颗安静的灵魂走出时间

——深切缅怀清华大学老学长杨绛先生

记者 赵姝婧

  5月25日凌晨一时,一颗高贵、深湛而生动的灵魂,如她所愿,终于“回家了”。

  世纪老人,当代著名作家、翻译家、外国文学研究家杨绛先生在北京与世长辞,享年 105 岁。

  出生于辛亥革命前夜的杨绛先生,完整而深刻地经历了中国现当代以来起伏跌宕的民族历史。仰赖高寿与丰赡的著述,使她成为百年历史最具画面感和最有说服力的见证者之一。

  她与清华同龄,与清华结有不解之缘,一家三口都“最爱清华”。她情牵清华,关爱学生,无偿捐赠母校并设立“好读书”奖学金。她才情横溢,是许多人眼中百年罕见的“奇女子”,被誉为从容优雅的“精神贵族”,却又豁达简朴、淡泊澄明,唯留一颗赤子之心。她身上烙印着历史的年轮,搏动着清华精神的血脉,一生与清华相系,将平实的爱、温暖的情融化在美丽校园中。

 

抗战胜利后,杨绛一家摄于上海。校史馆供图。

“最爱清华”,难解之缘

  杨绛先生家世居无锡。父亲杨荫杭学养深厚,早年留日,后成为江浙闻名的大律师。1911年,辛亥革命前夕,杨荫杭从美国留学归来,到北京一所法政学校教书。这年7月17日,杨绛在北京出生,父亲为她取名季康,小名阿季。辛亥革命后,杨绛家迁居上海。

  1928年,杨绛17岁,一心一意要报考清华大学外文系,但“起了个大早”、却“赶了个晚集”——清华是已开始招收女生,可那年不在上海招生,杨绛只得转投苏州东吴大学。

  杨绛始终念念不忘清华。1932年初,东吴大学因学潮停课,21岁的她与朋友4人一起北上。当时大家都考上了燕京大学,准备一起入学。杨绛却临时变卦,毅然前往清华当借读生。母亲后来打趣说:“阿季的脚下拴着月下老人的红丝呢,所以心心念念只想考清华。”

  那年3月初,杨绛去看望老朋友孙令衔,孙恰巧要去清华看望表兄,这位表兄不是别人,正是钱钟书。两人在古月堂初见,杨绛眼中的钱钟书身着青布大褂,脚踏毛底布鞋,戴一副老式眼镜,眉宇间“蔚然而深秀”。杨绛后来在文章中写到:“偶然相逢,却好像姻缘前定。”他们侃侃而谈,钱钟书的第一句话是:“我没有订婚。”杨绛答:“我也没有男朋友。”从此两人便开始鸿雁往来,“越写越勤,一天一封。”直至杨绛觉出:“他放假就回家了,(我)难受了好多时。冷静下来,觉得不好,这是fall in love(坠入爱河)了。”

  7月,杨绛在清华借读大四年级第二学期卒业,获东吴大学毕业文凭,并得到金钥匙奖。1933年,她与钱钟书订婚,并考取清华大学研究院外国语文研究所研究生,住在时为女生宿舍的静斋,第二年获得清华优秀生奖。

  求学清华时,一贯爱好文学的杨绛开始创作,备受当时任课教师朱自清的欣赏,第一篇散文《收脚印》和第一篇小说《璐璐,不用愁!》就被朱自清推荐至《大公报·文艺副刊》上发表。

  在清华大学图书馆老馆的一隅,至今保存着杨绛当年最爱的一张书桌。在清华学习的日子里,她总喜欢坐在那里,在浩瀚书海中畅游。她曾专门著文,细致描述第一次走进图书馆的美妙感受。

  杨绛一生在小说、散文、戏剧创作、文论以及外国文学翻译等方面都取得了杰出成就,翻译生涯最早可追溯到在清华大学读研究生期间。有一次,钱钟书的老师叶公超请她到家里吃饭,饭后拿出本英文刊物,翻出其中一篇政论文章《共产主义是不可避免的吗?》,让杨绛翻译。杨绛心想:“莫非叶先生是要考考钱钟书的未婚妻?”在此之前,她英文虽棒,却从未学过和做过翻译,只得硬着头皮“应考”。没想到,交稿时叶公超连连称赞,并推举发表到《新月》杂志。从此杨绛一发不可收拾,走上了翻译的道路。翻译的法国小说《吉尔·布拉斯》有47万字,受到朱光潜先生的高度称赞,说我国散文(小说)翻译“杨绛最好”。

  1935年8月,杨绛与钱钟书同赴英国牛津大学学习,后入法国巴黎大学进修。1938年秋回国。1949年9月,杨绛与钱钟书一起受聘于清华大学,暂住工字厅藤影荷声馆。杨绛任外国语言文学系兼职教授,教大三年级英国小说。1950年4月,杨绛和家人搬入清华校园内的新林院。1950年~1952年,全家曾在新林院7号安居,“我们仨”在清华园度过了一段静好岁月。

1950年清华大学校庆日,杨绛、钱钟书与女儿钱瑗摄于新林院寓所。校史馆 供图

  杨绛“三进清华”和清华为钱钟书“两次破格”的佳话都已广为人知。对他们的女儿钱瑷来说,清华园是她童年美梦的摇篮。“我们一家三口都最爱清华大学。”杨绛曾说。

  1953年后,杨绛先后任北京大学文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十年“文革”,历经波折和冲击,她都以难以想象的坚忍和平和,吞饮着暴风骤雨般的苦难。

1983年11月,杨绛随代表团访问西班牙,在马德里塞万提斯故居门前留影。校史馆 供图

  拨乱反正后,全家回归简单平静的生活。著书立说中,不知老之将至,生离死别的痛楚却接踵而至。1997 年,被杨绛称为“我平生唯一杰作”的爱女钱瑗去世。1998 年,钱钟书阖然长逝。丈夫与爱女的接连离世,对杨绛的打击可想而知。“我抚摸着一步步走过的驿道,一路上都是离情。”杨绛曾写下这样的一句话,平静之中难抑悲痛。

2001年7月,杨绛重访清华大学图书馆时留影。校史馆 供图

  钱钟书先生去世后,清华大学南北主干道上一夜之间飘起了一千只纸鹤。学生们自发用这种方式,静静地送别老学长。钱钟书辞世十周年之际,清华主干道再现纸鹤飘飞。看到清华师生们用烛光白菊追思学长,不禁让杨绛潸然泪下。从那以后,年近九旬的杨绛用无数个日日夜夜,把钱钟书留下的零散手稿一张张精心拼贴起来,井井有条地整理好并陆续付梓。数以万计的书页间,寄托了她对钱钟书的深情挚爱,也定格了他们在清华园并肩研读的那些岁月。

  “在这个世界上您最留恋的是什么?”在一次采访中有人问杨绛。

  “我最留恋清华大学。在我的一生中和清华大学结下了不解之缘。”杨绛说。

  她还说过:我在许多学校上过学,最爱的是清华大学。

  一生,如此之长久;留恋,如此之深爱,与清华的缘分就这样悄无声息而又刻骨铭心地烙印在了杨绛的生命中。

以“书”为爱,情系母校

  钱钟书去世后,杨绛于2001年向母校清华捐出了她和钱钟书所获稿酬及今后获得稿酬的权利,设立“好读书”奖学金,奖励好学上进、成绩优秀、家庭经济困难的清华学生。

  2001年9月7日,清华大学“好读书奖学金”捐赠仪式。校史馆 供图

  在“好读书”奖学金捐赠式上,杨绛说了三句话:“在1995年钱钟书病重时,我们一家三口共同商定用稿费及版税在清华设一奖学金,名就叫‘好读书’,而不用个人名字;奖学金的宗旨是扶助贫困学生,让那些好读书且能好好读书的贫寒子弟,能够顺利完成学业;期望得奖学金的学生,永记‘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清华校训,起于自强不息,止于厚德载物,一生努力实践之。”

  杨绛小时候,一次父亲问她:“阿季,三天不让你看书,你怎么样?”她说:“不好过。”“一星期不让你看呢?”她答:“一星期都白活了。”可见杨绛多么喜欢读书。

  杨绛曾说过,“很多人开玩笑,说杨绛先生喜欢清华两个‘书’——一个是读书,一个是钱钟书。”而设立“好读书”奖学金,不仅体现了杨绛爱书的品格,更寄寓了她让更多穷孩子也爱读书的美好愿望。

  杨绛十分关爱青年学生,她曾告诫年轻人:一个人经过不同程度的锻炼,就获得不同程度的修养,不同程度的效益。好比香料,捣得愈碎,磨得愈细,香得愈浓烈。那些家境贫寒的清华学生,有了“好读书”奖学金的资助,更为珍惜人生机遇的来之不易,更加奋发向前。

  杨绛给予后辈的财富,不只是物质上的帮扶,不只是那些宝贵的回忆与等身的著作。她言传身教,成为了一代代青年人的榜样与楷模。有人说:“钱这东西对穷人来说是恩物,对先生来说是俗物。俗物是可养人,但对神仙来说全是赘物。”在杨绛看来,钱财也许就是赘物,把稿费和版税捐出来,既让人读懂了她的高洁,更让人感受到她的纯真。

2007年12月8日,杨绛在家接待清华“好读书奖学金”部分获奖同学。校史馆 供图

   截至目前,奖学金捐赠的留本基金累计2434万,受到资助的本科生和研究生达614位。老学长情牵母校,后辈人饮水思源。2008年5月,一些获得“好读书”奖学金的学生,自发成立了以“好读书,读好书”为宗旨的“好读书”协会,希望通过在校园内搭建读书交流的平台,提升同学的人文素养,培养同学好读书、读好书的习惯。协会创办了内部刊物《好读书》,专门刊登学生的读书心得、原创文学作品、好书推荐,等等。

  2015年5月,清华大学校长邱勇、校党委书记陈旭一同看望杨绛先生,并送上了一份特别的礼物,就是当年“好读书”奖学金所有获奖学生分别写给先生的信。当看到其中一名获奖学生撰写的书法作品《兰亭集序》时,杨绛高兴地说,我从小就会背诵。

 

2015年5月3日,清华大学校长邱勇、党委书记陈旭看望杨绛先生。何 妨 摄

  杨绛始终心系母校,曾亲笔题字,为母校清华祝贺百年华诞。

 

杨绛先生为清华大学百年校庆题词。基金会 供图

  然而,杨绛平常的生活却极其简朴。《杨绛文集》的责任编辑王瑞曾透露,“有一次,看她(杨绛先生)穿的鞋还挺别致,她说是钱瑗的,当时我都快哭了。”杨绛就是这样,自己所需的极少,却留下了最宝贵的文字和爱。

  “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浮尘中,有些东西太易碎,有些东西却能传世。比如钱钟书和杨绛的著作,比如“好读书”奖学金,其中一以贯之的,是这位世纪老人的学养、善良与慈爱。

淡泊从容,芳香沁人

  “吃一碗长寿面,为老学长贺寿,也为你们的未来祝福!”——在清华大学2013届本科生毕业典礼上,时任校长陈吉宁向3302名即将奔赴祖国各地的毕业生发出了这样的倡议。当天,恰好是杨绛102岁的生日。一碗长寿面,共为生辰贺。杨绛和清华师生的心,就是以这样质朴而温暖的方式连结在一起。饮水思源,绵长深远,芳香沁人。

  多年来,清华大学的历任领导多次专程看望杨绛学长,向她带去全校师生的问候和祝福,并感谢她一直以来对清华大学工作、特别是人才培养工作的关心和大力支持。而杨绛也总是详细询问清华的近况,始终牵挂母校的发展。

  杨绛读书时,老师给她的批语是“仙童好静”,这样的性格贯穿了她的一生。90寿辰时,杨绛曾专门躲进清华大学招待所住了几日“避寿”。她借翻译英国诗人兰德的诗,写下自己无声的心语:“我和谁都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我爱大自然,其次就是艺术;我双手烤着生命之火取暖;火萎了,我也准备走了。”

 

杨绛一家一直过着非常简朴的生活。校史馆 供图

  百岁高龄的杨绛,孑然一身居于北京三里河一个全是三层楼的老房子的小区,几百户中唯一没有封闭阳台、也没有室内装修的寓所,确有“隐于市”的风范。自1977年一家人搬进来,她就再没离开过。将近40年,曾经的“我们仨”,只剩下杨绛独自一人全身心整理钱钟书的学术遗物——她把这叫做“打扫现场”,细心地为她的灵魂清点行囊。

 

2003年,92岁高龄的杨绛撰写的回忆录《我们仨》。校史馆 供图

  她一生爱“书”,笔耕不辍。即使身在“文革”的艰难时期,仍坚持翻译《唐·吉诃德》,被公认为最优秀的翻译佳作,2014年已累计发行70多万册。她早年创作的剧本《称心如意》,被搬上舞台长达60多年,2014年还在公演。93岁出版散文随笔《我们仨》,风靡海内外,再版达100多万册。96岁还出版了哲理散文集《走到人生边上》,102岁时出版250万字的《杨绛文集》八卷……

  走过百年风雨,终于“走出时间”的杨绛先生,为世人留下了一个淡泊从容的背影。从容是一种心态、一种修为,从容中饱含热忱。而这热忱,则是对亲人、母校、对青年学生最诚挚的深情。清华师生们不会忘记,那个在老馆畅游文学海洋的少女;不会忘记,那个在新林院奋笔译著的学者;更不会忘记,那个以己之清寒、报母校以琼瑶的老学长。

 

5月26日,清华学生自发折了一千只纸鹤纪念杨绛先生,此为老图书馆前的“千纸鹤”。学生记者 杨东 摄

  5月25日晚,数百名清华学子自发来到先生最为挚爱的图书馆老馆前广场。用烛光围成两颗环抱在一起的心,用鲜花为先生送行。生命之火的温暖,正跳动在年轻一代的胸膛;淡淡花香萦绕的夜空,闪烁着睿智和深远的星光。

 

 编辑:悸寔 襄桦 

2016年05月26日 19:03:25

相关新闻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

最新动态

关于我们

友情链接

清华地图

│意见反馈

清华大学新闻中心版权所有,清华大学新闻网编辑部维护,电子信箱: news@tsinghua.edu.cn

Copyright 2001-2020 news.tsinghua.edu.cn. All rights reserved.

分享一下:杨绛icon先生一席话,如醍醐灌顶: - 知乎

分享一下:杨绛icon先生一席话,如醍醐灌顶: - 知乎切换模式写文章登录/注册分享一下:杨绛icon先生一席话,如醍醐灌顶:石头喜欢看书,喜欢听书,喜欢画画(但是自己画不好),喜欢带娃!杨绛icon先生一席话,如醍醐灌顶:​“当你有一肚子的心里话,想找个人倾诉的时候,突然发现,​有的人不想找,有的人不能找,有的人想找却不能打扰,​成年人的世界,都是劫后余生,万般皆苦,唯有自渡。​睡前原谅一切,醒来便是重生,熬得住无人问津的日子,方可配得起诗和远方。”​遇见是因为有债要还,离开是因为还清了。前世不欠今生不见,今生相见定有亏欠。​世间万物都有定数,记住得到未必是福,失去未必是祸。人生各有渡口,有缘躲不开,无缘碰不到。缘起则聚,缘尽则散。​拿得起放得下。万般自在。人生苦短,各有各的苦,各有各的难,凡事尽力就好,随遇而安,一切都会好。之前年轻不懂这个,在经历一些事情以后,特然我明白了一些道理!好好享受余下的生活,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什么都不晚,加油加油加油!祝大家辛福!发布于 2023-09-17 07:37・IP 属地江苏醍醐灌顶杨绛​赞同​​添加评论​分享​喜欢​收藏​申请

关于杨绛先生的语录,我想问问这些话是出自哪本杨绛先生写的书? - 知乎

关于杨绛先生的语录,我想问问这些话是出自哪本杨绛先生写的书? - 知乎首页知乎知学堂发现等你来答​切换模式登录/注册杨绛语录关于杨绛先生的语录,我想问问这些话是出自哪本杨绛先生写的书?要怪就怪自己,有本事喜欢上别人,没本事让别人喜欢你。 他若真爱你,你可以是任何一种女子 他若爱你不够,你才需要做一个全能的女子 所谓性格不合,只是不爱…显示全部 ​关注者26被浏览38,879关注问题​写回答​邀请回答​好问题 8​添加评论​分享​19 个回答默认排序幸福娃书画苑​教师资格证持证人​ 关注文|幸福娃杨绛先生曾说:“记住别人的好叫感恩, 忘记别人的不好叫宽容, 懂得感恩和宽容的人, 才会生活得非常快乐。”“最美的风景不在终点,而是在路上,让人生所有的遇见,都成为一种美好。”刚刚脑子里浮现最多的一个词就是“感谢”,谢谢每一天陪我的一切,所经历的一切,不管有的,没有的,好的,不好的,都感谢。真的好神奇,不知道为什么这么喜欢这种状态,也很享受这个过程,一直朝着目标努力奋斗的过程。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对身边人的期待,是不会再有期待。好像那种一无所有的感觉,让所有的努力,得来的都是收获和幸福。很喜欢这样的获得,没有期待的获得,它甚至比期待得到的还要惊喜。此刻,幸福娃有点庆幸,庆幸自己当初没有因为手脚的疼痛放弃做手工,放弃尝试新的开始。当时的状态,是自己擅长的手工制作,一下子无法进行了,发现我的手做手工时,是很困难和很疼痛的感觉。当时很害怕,难道老天爷连我吃饭的本事,都有剥夺吗?自从患有类风湿性关节炎以来,我承受很多才把它看成是老天给我的一份独特的礼物,我欣然接受了。也特别感谢老天给我这份礼物的同时,还让我有自力更生的能力,足够了。一方面承受心理的压力,怕把任务接下来会耽误事,另一方面又想挑战,最后坚守内心,还是坚定地把任务接下来了。在此特别感谢,身边有这样一群小伙伴,给幸福娃时间学习和成长。如果此刻幸福娃能为自己说句话,我想说:“幸福娃,谢谢你的坚定和勇敢,也谢谢你的认真,努力和负责。”幸福娃也始终相信,只要肯努力和挑战,就会有不一样的收获和惊喜,哪怕失败,不留遗憾。回首一路走来,从北漂开始,什么都没有,甚至是可以用落魄来形容,但心中只有一个信念,就是要在这个藏龙卧虎的帝都,学得一身立足的本事,才不枉这一次的北漂。也似乎在这样的一次次挑战和尝试下,看到了留在帝都的一丝丝希望。杨绛有言“人的磁场很重要, 你感恩,就顺利; 你付出,就得到; 你有爱心,就有人爱你;一切美好皆源于,一颗善良感恩的心。”当我们真正努力去做的时候,所有的付出,都会得到回报,不管是报酬,经验,阅历,还是一群来自于同事、朋友等人亲人般的交心和帮助。正因为身边有这样充满正能量的人,充满善意的人,才慢慢找到自己的价值。也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传递这份正能量,去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这是一个历练和蜕变的过程,会伴随着疼痛、麻木、又或者是不痛不痒,甚至是煎熬的,但挺过来,肯定能给你一个痛痛快快的惊喜。就像花儿经历了播种,到经历的风吹日晒,最后的无限绽放一样。我们始终要从经历当中释怀,在寻找当中爱与被爱。不管是过去、现在,还是未来,都需要以积极的姿态去面对生活的一切。生活和人生本来就是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这个过程肯定是在不同方向里乱闯乱撞之后,才知道自己要去哪里,不是吗?柏拉图说“人要心存善念,要对别人好一点,因为你所遇到的每个人,都在打一场生命的硬仗。你要始终保持正直,坚强乐观开朗,这种情商上的东西,是能够帮助你积攒更多良好的正能量,更好的人脉,在你需要崛起的时候,有人能够帮助你。”是啊,每个人都在打一场生命的硬仗,只有一颗舍得付出,懂得感恩的心,才能拥有一生的爱和幸福。心怀感恩,所遇皆美;心怀善念,所遇皆暖。发布于 2022-04-22 23:14​赞同​​添加评论​分享​收藏​喜欢收起​句子先生​ 关注1.无论人生上到哪一层台阶,阶下有人在仰望你,阶上亦有人在俯视你。你抬头自卑,低头自得,唯有平视,才能看见真正的自己。--杨绛2.惟有身处卑微的人,最有机缘看到世态人情的真相。--杨绛《我们仨》3.你的问题主要在于读书太少,而想得太多。--杨绛若你喜欢更多神仙文案/签名/壁纸/头像/背景图请关注微信公众号:句子珍藏馆据说10000+高品位的人都默默关注了4.年轻的时候以为不读书不足以了解人生,直到后来才发现如果不了解人生,是读不懂书的。读书的意义大概就是用生活所感去读书,用读书所得去生活吧。--杨绛5.我和谁都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简朴的生活、高贵的灵魂是人生的至高境界。--杨绛6.世态人情,比明月清风更饶有滋味。可作书读,可当戏看。--杨绛《将饮茶》7.有些人之所以不断成长,就绝对是有一种坚持下去的力量。好读书,肯下功夫,不仅读,还做笔记。人要成长,必有原因,背后的努力与积累一定数倍于普通人。所以,关键还在于自己。--杨绛我跨越山川湖泊,星辰大海,只为收集美好送给你请关注微信公众号:月亮收容所据说关注的人都在三天内暴富脱单了 8.走好选择的路,别选择好走的路,你才能拥有真正的自己。--杨绛9.人毕竟是血肉之躯,带些缺点,更富有人情味吧。--杨绛10.父亲说,没什么该不该,最喜欢什么,就学什么。我却不放心,只问自己的喜爱,对吗?我喜欢文学,就学文学?爱读小说,就学小说?父亲说,喜欢的就是性之所近,就是自己最相宜的。--杨绛 《将饮茶》11.人虽然渺小,人生虽然短促,但是人能学,人能修身,人能自我完善,人的可贵在人自身。--杨绛 《杂忆与杂写》12.刚开始是假装坚强,后来就真的坚强了。--杨绛若你喜欢更多绝美的神仙文案请关注微信公众号:句子先生我也曾偷他句子表白成功13.夫妻该是终身的朋友,夫妻间最重要的是朋友关系,即使不是知心的朋友,至少也该是能做伴侣的朋友或互相尊重的伴侣。情人而非朋友的关系是不能持久的。夫妻而不够朋友,只好分手。--杨绛14.人能够凝炼成一颗石子,潜伏见底, 让时光像水一般在身上湍急而过, 自己只知身在水中,不觉水流。--杨绛15. “假如说,人灵性、有良知的动物, 那么,人生一世,无非是认识自己,洗练自己, 自觉自愿地改造自己,除非甘心于禽兽无异。但是这又谈何容易呢。”--杨绛 《洗澡》16.我们从忧患中学得智慧,苦痛中炼出美德来。--杨绛17.在大的时代里,个人正如一叶扁舟,唯有随波逐流,偶尔的讽刺、同情,但人也只能平静地一步步走向坟墓而已。命运于此,并不是一个悲剧,不过是巨大的讽刺。--杨绛 《干校六记》18.上苍不会让所有幸福集中到某个人身上,得到爱情未必拥有金钱;拥有金钱未必得到快乐;得到快乐未必拥有健康;拥有健康未必一切都会如愿以偿。--杨绛19.我们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认可,到最后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杨绛20.他发愿说:“从今以后,咱们只有死别,不再生离。”--杨绛发布于 2022-07-24 09:13​赞同 3​​2 条评论​分享​收藏​喜欢

为什么称作家杨绛为先生? - 知乎

为什么称作家杨绛为先生? - 知乎首页知乎知学堂发现等你来答​切换模式登录/注册杨绛为什么称作家杨绛为先生?关注者6被浏览29,617关注问题​写回答​邀请回答​好问题​添加评论​分享​8 个回答默认排序匿名用户好多年前,我还在学习钢琴的时候,我在我钢琴老师的桌子上发现一本证书,我那时很困惑,为什么老师明明是个女人,却要被称呼先生呢?后来老师告诉我,对于品德高尚,对社会对艺术对自己行业有所贡献的,无论性别,都称作先生,这是古称发布于 2018-07-13 17:12​赞同 19​​5 条评论​分享​收藏​喜欢收起​匿名用户 我不喜欢称呼杰出女性为先生。 小时候看到书里称杨绛为先生就很不舒服,虽然知道那是尊称。首先,先生最广泛的意思是指男性。其次,我想为什么以前使用男性称呼来泛指杰出的人,无论性别。这是个藏得非常深的社会潜意识,即认为优秀的人大部分是男性,用男性的称呼来叫女性体现了对她的认可。想想在生活中,我们表达一个女性能力强也经常用:像男人一样。 我是女孩子,小时候我妈有时候高兴了会叫我“儿子”,“儿啊”。我很高兴,享受这少有的宠爱,然而内心却会不得不思考,叫我“儿子”是抬高了我,“女儿”是不能和男生一样的,平时作为女儿的我是低一头的。 我们的社会还远没有达到平等,不管是性别,财富,权利,机会。很多时候我们不能体会他人的感受,不能理解不同群体的述求,甚至我们不能了解自己本身,自己本身的群体。 这个社会大部分的视角是男性。这是不可否认的事实,并且渗透在方方面面,以至于女生自己都不会发现。 希望以后的世界,我们先是人,其次再是男人,女人,先生,女士,父亲,母亲。发布于 2020-11-05 08:18​赞同 16​​13 条评论​分享​收藏​喜欢

你是如何理解 杨绛《老王》这篇文章的? - 知乎

你是如何理解 杨绛《老王》这篇文章的? - 知乎首页知乎知学堂发现等你来答​切换模式登录/注册钱锺书杨绛散文杨绛全集(书籍)你是如何理解 杨绛《老王》这篇文章的?今天满朋友圈都在转发杨绛去世的消息。我在此之前真的对这个名字没有印象,所以很是惊讶她到底是谁。一问,很多同学说,是谁谁谁,以前还学过老王这篇课文,最可…显示全部 ​关注者145被浏览585,298关注问题​写回答​邀请回答​好问题 10​1 条评论​分享​43 个回答默认排序风中凌乱的二脚兽静静听,不想说话​ 关注我还是开个回答吧,省的污染了别人的评论区。我对高赞@人闲桂花落的答案不认同,并在他的评论区留了评论,现在我就把我的评论粘贴在下面:我对杨绛没什么看法,也没有读过她的著作,唯一有交集的大概是我初中时读过钱钟书先生的《围城》了。但我觉得答主的观点不好,这样做阅读理解太主观了。类似的,我也可以这么理解:1.“有人说,这老光棍大约年轻时候不老实”一句明显是欲扬先抑,这句话先让人感觉老王不是一个好人,和后面无私帮助钱钟书一家形成对比,让老王的形象更深刻。另外作者在这段最后给出了自己的推测,“也许是从小营养不良而瞎了一眼,也许是得了恶病”,并说“而后者该是更深的不幸”,充满对老王不幸的同情。2.“他从没看出我们是好欺负的主顾”,这句话的重点不是“我们好欺负”,而是后面那句“他大概压根儿没想到这点”。如果说这句话目的是卖惨的话,那它和上一句“老王是其中最老实的”有什么上下文联系吗?明显后面这句是充实老王“老实”这个形象的呀!3.“默存不知怎么的一条腿走不得路了……我自己不敢乘三轮”一句,我个人认为不管是作者本意也好,还是选入初中课本也罢,都不用写明“默存走不得路”和“我不敢乘三轮”的原因,只要有上述两个结果就够了,这样写主次不会颠倒。就像答主写的,钱先生腿受了伤,杨先生被剃了头,这种事写出来又如何?是不是还要解释一下为什么腿受了伤?为什么被剃了头?选入课本的时候,wg中这种“阴阳头”让主编怎么做注释?为了避免麻烦,一笔带过是最好的选择,这篇文章的主题是老王,而不是“我们一家在wg中受到多少多少伤害”。4.关于文章中的“老先生”,作者没有在文章中指明,有说是钱钟书老先生的,也有说是金岳霖老先生的,但这根本不影响文章的主旨。整篇文章没有明写因为“我们”的帮助老王就能“凑合”生活下去,甚至“我们”对老王提供过什么帮助都是次要的(比如冰的费用没有减半,作者女儿给老王“吃了大瓶鱼肝油”等这种事都是一笔带过)。真正重要的是,生活那么艰苦、命运那么不幸的老王还对“我们”一家提供了无私的帮助,这让我这个“幸运”的人感到“愧怍”。5.“代他传话”这句话答主没有理解是答主没看整个句子,而不是作者文笔有误。“开始几个月他还能扶病到我家来,以后只好托他同院的老李来代他传话了”,这句话主语的“他”是老王,这句话应该是这样,“开始几个月他(老王)还能扶病到我家来,以后只好托他(老王)同院的老李来代他(老王)传话了”,这句话没有语病,也没有歧义。6.“说的可笑些,他简直像棺材里倒出来的,就像我想象里的僵尸,骷髅上绷着一层枯黄的干皮,打上一棍就会散成一堆白骨。”答主说这是“全文最恐怖最要命的一句”“吓着杨绛先生了”“形象也也够有冲击力”,我完全同意答主的看法。但答主认为“说得可笑些”是作者对老王的不尊重我是不同意的。本文主要表达的是作者作为幸运的人对老王这种“不幸者”的愧怍,那么老王究竟有多不幸呢?家庭,工作和生活上的不幸折磨着老王,而老王如僵尸一般孤独地死去更加不幸。将老王写得越可怕、越恐怖、越让人感到害怕,越能体现出老王的不幸和老王在不幸中依然想着帮助“我们”的品质,这样才能拔高老王的形象不对吗?我一直提这个“愧怍”,意思就是作者对老王并没有提到到更多的帮助,文章从头到尾也在一直念叨老王对“我们”的帮助和我们对老王回报的不足。这种“说得可笑些”的不礼貌的提法,是作者故意将自己当时还有些“可笑”的想法和老王临死前一天还送鸡蛋香油这种庄重的事情做对比,突出作者最后的“愧怍”。换句话说,作者当时并不知道老王隔天就会死,她当时觉得老王有多“可笑”,回头想到老王在临死前送鸡蛋香油的事情就有多沉重和惭愧。我觉得这是很明显的对照手法,是作者故意为之,这么写给最后那句话做了深刻的铺垫。7.“破布”是细节,破布,鸡蛋,香油,一方面是白描,突出老王生活困苦中还不忘帮助作者一家,另一方面一块破布还叠好了换给老王,这也是作者对老王的尊重。8.作者“忙去给他开了门”前,老王有一个动作,“滞笨地转过身子”,客人要走了,给客人开门我个人并不觉得是件失礼的事情。我并不同意答主说“害怕下一刻就死在家门里”,因为作者并不知道老王就要死了。从老王来,像个僵尸一样“镶嵌”在门框里,到老王拿出鸡蛋和香油,整件事既突然又转折,“我”在下意识之间看到老王要走忙去给他开门不是件不合理的事情吧?9.“等到听不见脚步声,我回屋才感到抱歉,没请他坐坐喝口茶水”这是一句话,“可是我害怕极了”这又是一句话,下一句话是“那直僵僵的身体好像不能坐,稍一弯曲就会散成一堆骨头”。很明显,“我”感到抱歉的是“没请他坐坐喝口茶水”,“害怕”的是“那直僵僵的……一堆骨头”,作者在这里也许有点害怕像僵尸一样“直僵僵”的老王,但也怕老王会“散成一堆骨头”:他的外貌都已经让人觉得“害怕极了”,那老王的身体已经糟糕到什么程度了?这是不是表现了他是一个不幸者?10.“(我)一再追忆老王和我对答的话,琢磨他是否知道我领受他的谢意”,这句话的意思是,作者已经知道老王临死前送鸡蛋和香油是来谢谢“我们”对他生活上的关心(给他吃了大瓶的鱼肝油、和他闲聊等)和生意上的照顾(骑车撞了还坐他的车、送冰费用不减半、坚持给车费等等),在老王看来,“我们”一家给了他很多帮助,作为一个底层的劳动人民,老王用最朴素的“送礼”的形式回报“我们”一家,所以老王会说“我不是要钱”,意思就是:我快要死了,临死前来谢谢你们这段时间对我的关心和照顾。明明自己已经够不幸了,但临死前心心念念不忘的是滴水之恩涌泉相报,老王的形象就这样高大起来了。我不清楚答主为何对杨绛先生存在这么大的偏见,在我看来你对这篇文章的分析有一些先入为主了。这篇文章中,“我”相比老王确实相形见绌,这篇文章的主题也是表达对老王这种不幸者的“愧怍”,隐含了对自己行为的后悔和批评,我实在看不出哪里有知识分子高高在上对底层劳动人民的俯视了。发布于 2022-05-01 16:15​赞同 384​​38 条评论​分享​收藏​喜欢收起​秋声桐叶So live a life u will remember​ 关注老王期待的关系是朋友关系,而不是一种怜悯、可怜。我从文中读出了一种知识分子和下层群众的隔膜。她的愧怍,不可言传。可能是知识分子同情别人的自觉,也可能是生者对死者的愧疚,亦或是当她想和老王成为真正的朋友时,老王却走了。编辑于 2018-04-05 14:28​赞同 161​​4 条评论​分享​收藏​喜欢

译者杨绛,一位翻译家的素养

译者杨绛,一位翻译家的素养

新闻

体育

汽车

房产

旅游

教育

时尚

科技

财经

娱乐

更多

母婴

健康

历史

军事

美食

文化

星座

专题

游戏

搞笑

动漫

宠物

无障碍

关怀版

译者杨绛,一位翻译家的素养

2018-08-02 17:10

来源:

人人译视界

原标题:译者杨绛,一位翻译家的素养

精通三外

笔耕不辍

杨绛先生从48岁开始学习西班牙语。1976年翻译完成《堂吉诃德》,1978年问世。1986年10月,西班牙国王颁给杨绛“智慧国王阿方索十世十字勋章”,以表彰她对传播西班牙文化所做的贡献。

钱钟书先生去世后,杨绛先生以近90高龄翻译柏拉图《斐多篇》,这篇苏格拉底赴死前与弟子探讨“灵魂”的文章寄托了她最深切的哀思。

堂吉诃德

一波三折

杨绛从1959年开始学习西班牙语,每日坚持,从不间断,至1962年已能读懂比较艰深的文章了。这时,她选择了西班牙皇家学院院士马林编注的最具权威性的《堂吉诃德》版本开始翻译。至1966年的“文革” 初期,她已译完该书的第一部和第二部的三分之二。但就在这年8月,她的译稿被迫交出并从此失踪。杨绛被打成“牛鬼蛇神”后,有一天,她在单位打扫一间脏屋子时,忽然从废纸堆里发现了自己的译稿,如获至宝的她本想把译稿偷回家,但未能如愿,只好求人妥善保管。直至1970年7月她下放干校前夕,一位仗义的年轻人把这部译稿交还给她。1972年春,杨绛从干校回京,家中房屋被人占用,他们夫妇只好搬入单位的一间办公室去住,杨绛就是在这间陋室里接着翻译《堂吉诃德》的。因为译文搁置多年,读来好像断了气似的,无奈只好从头再译。她趴在床前的书桌上工作,一本一本大字典只好摊放在床上,当然这次重译省力得多了。

▒点击阅读原文,选择最地道的母语外教▒

大家人格

长者风范

今年的世界读书日,94名清华学子收到了杨绛先生15年前设立的“好读书”奖学金。“这是钱钟书先生与杨绛先生‘早就商量好的约定’。”薛鸿时告诉记者,“他们把一辈子的积蓄,捐赠给了母校设立这项奖学金,用以资助贫困家庭的优秀子弟,帮助他们完成学业。”

展开全文

杨绛先生曾对社会上一些奢靡之风感到痛心。她拿出她父亲杨荫杭先生写于1921年的文章给薛鸿时说,“ 世人皆言文明增进,生活之程度亦增高……然欲求生活程度之增高,当先求人格之增高,决不能‘生活程度高而人格卑!”

▒点击阅读原文,选择最地道的母语外教▒

虚怀若谷

琢磨切磋

杨绛先生的早年翻译受到傅雷先生的鼓励,后来朱光潜先生对她的翻译也是倍加赞誉。外文所的美国文学研究专家董衡巽先生回忆说,他在北大读大学的时候,很喜欢和同学一起到朱光潜先生家去。作为年轻学生,他们总爱问一些希奇古怪的问题,譬如说“全中国英文谁最好?”、“全中国翻译谁最好?”朱光潜先生回答说,翻译可以分为三个方面,散文(即小说)翻译,诗歌翻译和理论翻译。散文翻译杨绛最好。

有次,她求钱钟书帮她校对一遍,钱钟书拿了一枝铅笔,把她的稿子划得满纸杠子,说:“这些看不懂。”杨绛说:“书上就是这样说的。”但钱先生强调说:“我不懂。”杨绛明白这是她没把原文转换成能理解的中文,所以继续重译,直到钱先生点头表示看懂了,她也由此摸索到一个较高的翻译水准,并说:“要说我的翻译技巧,就全是从这些失败的经验中摸索出来的。”

▒点击阅读原文,选择最地道的母语外教▒

翻译家的评价

“杨绛先生以她丰厚的学养和翻译经验,写成《试谈翻译》(后改写成《翻译的技巧》)一文,被从事翻译工作的我等视为宝典。”

“她的文笔好,翻译不同的人的说话方式也各有不同,如翻译西方古典文学会用比较文的语言,如果是劳动人民讲的话就会用比较平实的语言,用不同的表达把人物的意思都很好传达出来。”

杨绛先生生前助手

中国社科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研究员薛鸿时

“杨绛先生的翻译很用心,往往是一个词一个词都要推敲。她的文笔好,翻译不同的人的说话方式也各有不同,如翻译西方古典文学会用比较文的语言,如果是劳动人民讲的话就会用比较平实的语言,用不同的表达把人物的意思都很好传达出来。”

“至于我的生辰,家母曾明确告诉我“于庚午(1930)年10月19日子时(11时45分)出生”。后来我将此事写入一本小书,出版后寄了一册给杨绛先生。不料她老人家还真的抽空翻看了,并特地电召我与妻子前去她家,一本正经地向我们指出:既已是子时,那便不能视作19日了,而应算是下一天亦即 20日出生”

李文俊

著名欧美文学翻译家

李文俊先生是国内最权威的福克纳和伯内特作品翻译学者。初次之外他翻译的《变形记》(卡夫卡)《在路上》(凯鲁亚克)《九故事》(塞林格)也是最通行的版本。同时他和妻子张佩芬也是一堆翻译伉俪。张佩芬是著名的德语翻译家,她翻译黑塞作品被普遍认为是最权威的版本。

李文俊先生是国内最权威的福克纳和伯内特作品翻译学者。初次之外他翻译的《变形记》(卡夫卡)《在路上》(凯鲁亚克)《九故事》(塞林格)也是最通行的版本。同时他和妻子张佩芬也是一堆翻译伉俪。张佩芬是著名的德语翻译家,她翻译黑塞作品被普遍认为是最权威的版本。

杨绛先生和李文俊先生

“杨绛先生特别认真,她以前练毛笔字,会让钱钟书先生在一旁一笔一笔地教她。她完成了那么多的作品,包括散文、回忆录和翻译,后来又整理了钱钟书先生那么多的东西,这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

高莽

著名俄语文学翻译家、画家

高莽从上世纪40年代开始翻译俄罗斯文学作品,几十年来,他在俄罗斯文学翻译、编辑与研究领域成就卓著,获得俄罗斯总统授予的勋章;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他就翻译了阿列克谢耶维奇《锌皮娃娃兵》(今年诺贝尔文学奖)。同时也是俄罗斯作家协 会名誉会员,俄罗斯美术研究院荣誉院士。

高莽从上世纪40年代开始翻译俄罗斯文学作品,几十年来,他在俄罗斯文学翻译、编辑与研究领域成就卓著,获得俄罗斯总统授予的勋章;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他就翻译了阿列克谢耶维奇《锌皮娃娃兵》(今年诺贝尔文学奖)。同时也是俄罗斯作家协 会名誉会员,俄罗斯美术研究院荣誉院士。

译者杨绛

▒点击阅读原文,选择最地道的母语外教▒

“洋主子”尽责,对本国读者尽忠

杨绛先生常说,翻译是件苦差使,译者“一仆二主”,得同时伺候两个主子:“一个洋主子是原文作品,原文的一句句、一字字都要求依顺,不容违拗,也不得敷衍了事。另一主子就是译本的本国读者。他们既要求看到原作的本来面貌,却又得依顺他们的语文习惯。我作为译者,对‘洋主子’尽责,只是为了对本国读者尽忠。

比如她翻译的《小癞子》原名《托美斯河的小拉撒路》,之所以翻译成《小癞子》就是对主仆都尽了忠尽了责。《新约全书》的《路加福音》里有个癞皮化子名叫拉撒 路,后来这个名字泛指一切癞皮化子,又泛指一切贫儿乞丐;同时,汉语里的癞子也并不仅指皮肤上生有癞疮的人,而泛指一切流氓光棍,残唐五代时的口语就有 “癞子”这个名称,指无赖,还有古典小说像《儒林外史》和《红楼梦》里的泼皮无赖,也常叫作“喇子”或“辣子”,跟“癞子”是一音之转,和拉撒路这个名字 也意义相同,所以杨绛便巧妙地将书名译作了《小癞子》。

▒点击阅读原文,选择最地道的母语外教▒

母语外语缺一不可

译者一方面得彻底了解原著;不仅了解字 句的意义,还需领会字句之间的含蕴,字句之外的语气声调。另一方面,译文的读者要求从译文里领略原文,译者得用读者的语言,把原作的内容按原样表达;内容 不可有所增删,语气声调也不可走样。原文弦外之音,只能从弦上传出;含蕴未吐的意思,也只附着在字句上。译者只能在译文的字句上表达,不能插入自己的解释 或擅用自己的说法。译者须对原著彻底了解 ,方才能够贴合着原文,照模照样地向读者表达,可是尽管了解彻底未必就能照样表达。彻底了解不易,贴合着原著照模照样地表达更难。

▒点击阅读原文,选择最地道的母语外教▒

“信、达、雅”的“雅”

我 曾以为翻译只求亦信亦达,“雅”是外加的文饰。最近我为《堂吉诃德》第四版校订译文,发现毛病很多,有的文句欠妥,有的词义欠醒。我每找到更恰当的文字或 更恰当的表达方式,就觉得译文更信更达、也更好些。“好”是否就是所谓“雅”呢?(不用“雅”字也可,但“雅”字却也现成。)福楼拜追求“最恰当的字” (Lemotjuste)。用上最恰当的字,文章就雅。翻译确也追求这么一个标准:不仅能信能达,还要“信”得贴切,“达”得恰当——称为“雅”也可。我 远远不能达到这个目标,但是我相信,一切从事文学翻译的人都意识到这么一个目标。

为什么翻译堂吉诃德?

我对这部小说确实特别喜爱。这也说明我为什么特地自学了西班牙语来翻译。堂吉诃德是彻头彻尾的理想主义者,眼前的东西他看不见,明明是风车的翅膀,他看见的却是巨人的胳膊。他一个瘦弱老头儿,当然不是敌手,但他竟有胆量和巨人较量,就非常了不起了。又如他面前沙尘滚滚,他看见的是迎面而来的许多军队,难为他 博学多才,能数说这许多军队来自哪些国家,领队的将军又是何名何姓。这等等都是象征性的。

先生千古,天上团聚。

参考资料:

杨绛《一百岁感言》、《翻译的技巧》

薛鸿时《我所认识的杨绛先生》

李文俊《余音绕梁谱新曲——关于杨绛先生的二三事》

http://finance.ifeng.com/a/20160525/14422709_1.shtml

http://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1474201

via:italki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

推荐阅读

杨绛:翻译的技巧

杨绛:翻译的技巧

中国日报英文网

|

中国日报中文网

登录

|

注册

 

首页

双语新闻

新闻热词

分类词汇

流行新词

名人演讲

BBC英语

新闻播报

图片新闻

考试培训

 

 

当前位置: Language Tips> 翻译经验

杨绛:翻译的技巧

爱思英语 2016-06-01 10:01

分享到

 

5月25日凌晨一时,著名女作家、文学翻译家和外国文学研究家、钱钟书夫人杨绛在北京协和医院病逝,享年105岁。杨绛通晓英语、法语、西班牙语,由她翻译的《唐·吉诃德》被公认为最优秀的翻译佳作,到2014年已累计发行70多万册。

杨绛谈翻译技巧:

一九八六年,我写过一篇《失败的经验----试谈翻译》,记不起在什么刊物上发表过。文章未引起任何反应,我想是不值一看,打算削弃。钟书说:文章没有空论,却有实用,劝我保留。这篇文章就收入我的《作品集》了。如今重读旧文,觉得我没把意思表达清楚,所举例句,也未注明原文出处,所以我稍加修改,并换了题目。

我对自己的翻译,总觉未臻完善。所以我翻译的作品虽然不多,失败的经验却不少。由失败的经验试谈翻译,就是从经验中摸索怎样可以更臻完善。我就把原题改为《翻译的技巧》。

我暂且撇开理论----理论只在下文所谈的经验里逐渐体现。反正一切翻译理论的指导思想,无非把原作换一种文字,照模照样地表达。原文说什么,译文就说什么;原文怎么说,译文也怎么说。这是翻译家一致承认的。至于如何贯穿这个指导思想,却没有现成的规律;具体问题只能各别解决。因此谈翻译离不开实例。可是原作的语种不同,不免限止了对这个问题的共同认识;而实例又东鳞西爪,很难组织成为系统。我试图不引原文而用半成品为例,并尽量把问题组成系统。

谈失败的经验,不免强调翻译的困难。至少,这是一项苦差,因为一切得听从主人,不能自作主张。而且一仆二主,同时伺候着两个主人:一是原著,二是译文的读者。译者一方面得彻底了解原著;不仅了解字句的意义,还须领会字句之间的含蕴,字句之外的语气声调。另一方面,译文的读者要求从译文里领略原文。译者得用读者的语言,把原作的内容按原样表达;内容不可有所增删,语气声调也不可走样。原文的弦外之音,只从弦上传出;含蕴未吐的意思,也只附着在字句上。译者只能在译文的字句上用功夫表达,不能插入自己的解释或擅用自己的说法。译者须对原著彻底了解,方才能够贴合着原文,照模照样地向读者表达。可是尽管了解彻底,未必就能照样表达。彻底理解不易,贴合着原著照模照样地表达更难。

我的经验只限于把英文、法文、西班牙文的原著译成汉语。西方语法和汉语语法大不相同。如果把欧洲同一语系的语言从这一种译成那一种,就是唐吉诃德所谓“好比誊录或抄写”;如要翻成汉语就不那么现成了。略有经验的译者都会感到西方语言和汉语行文顺逆不同,晋代释道安翻译佛经时所谓“胡语尽倒”。要把西方语文翻成通顺的汉语,就得翻个大跟头才颠倒得过来。我仿照现在常用的“难度”、“甜度”等说法,试用个“翻译度”的辞儿来解释问题。同一语系之间的“翻译度”不大,移过点儿就到家了,恰是名副其实的“迻译”。汉语和西方语言之间的“翻译度”很大。如果“翻译度”不足,文句就仿佛翻跟头没有翻成而栽倒在地,或是两脚朝天,或识蹩了脚、拐了腿,站不平稳。

翻跟头只是比喻。而且翻跟头是个快动作----翻译也是快动作:读懂原文,想一想,就翻出来。要讲明怎么翻,得用实际的语言,从慢镜头下一一解释。

“胡语尽倒”的“倒”,并不指全文语言颠倒。汉语和西方语言同样是从第一句开始,一句接一句,一段接一段,直到结尾;不同主要在句子内部的结构。西方语言多复句,可以很长;汉文多单句,往往很短。即使原文是简短的单句,译文也不能死挨着原文一字字的次序来翻,这已是常识了。所以翻译得把原文的句子作为单位,一句挨一句翻。

翻译包括以下几道工序。

一、以句为单位,译妥每一句

我翻译总挨着原文的一句一句翻,但原文一句,不一定是译文的一句。原文冗长的复句,可以包含主句、分句、形容词组、副词组等等。按汉文语法,一个句子里容纳不下许多分句和词组。如果必定要按原著一句还它一句,就达不出原文的意义;所以断句是免不了的。可是如果断句不当,或断成的一句句排列次序不当,译文还是达不出原文的意义。怎样断句,怎么组合(即排列)断成的一句句,没有一定的规律,不过还是有个方法,也有个原则。

方法是分清这一句里的主句、分句、以及各种词组;并认明以上各部分的从属关系。在这个基础上,把原句断成几句,重新组合。不论原句多么曲折繁复,读懂了,总分得清。好比九连环,一环扣一环,可是能套上就能解开。

原则是突出主句,并衬托出各部分之间的从属关系。主句没有固定的位置,可在前,可在后,可在中间,甚至也可切断。从属的各分句、各词组都要安放在合适的位置,使这一组重新组合的断句,读起来和原文的那一句是同一个意思,也是同样的说法。在组合这些断句的工序里,不能有所遗漏,也不能增添,好比拼七巧板,原是正方形,可改成长方形,但重拼时不能减少一块或增添一块板。

试举例说明。我采用冗长的复句为例,因为翻译这类句子,如果不断句,或断句后排列不当,造成的不信不达较为明显,便于说明问题。

这个例句,包含A、B 两分句。去掉了枝枝叶叶的形容词组和副词组,A句的主句是“我大着胆子跑出来”。B句带着一个有因果关系的分句:“可是我的命运注定,当时我的头脑特别清醒(主句);所以我不愿向冤家报复,而要在自己身上泄愤(分句)。”

我分别用三种表达方式:

(一)最接近原文的死译,标点都按照原文(但每个词组的内部不死译,否则,全句读来会不知所云)。

(二)断成几句,并颠倒了次序。

(三)因意义欠醒豁,再度排列断句的次序。

我把三种译文并列,便于比较。第(三)种译文未必完善,只是比第(二)种对原文更信,也更能表达原意。

A 句

(一)

我在看到全家人一片混乱时,我大胆跑出来,不顾被人看见与否,我带着决心如果被人看见,我就大干一场,叫全世界都了解我胸中理直义正的愤怒,在对奸诈的堂费南铎的惩罚中,甚至对那尚未苏醒的水性女人。

(二)

我瞧他们家一片混乱,就大着胆子跑了出来,不管人家看见不看见。我打定主意,如果给人看见,就大干一场,惩罚奸诈的堂费南铎、甚至那昏迷未醒的水性女人,让人都知道我怀着理直义正的愤怒。

(三)

我瞧他们家一片混乱,就大着胆子跑出来,不管人家看见不看见。我打定主意,如给人看见,就大干一场,惩罚奸诈的堂费南铎,也不饶那昏迷未醒的水性女人,让人人知道我满怀气愤是合乎公道正义的。

B 句

(一)

可是我的命运,为了更大的坏运,假如可能还有更坏的,准保留着我,注定在那个时候我往后昏迷的头闹特别清醒;所以,我不愿对我的两大冤家报复(这,因为他们绝没有想到我,是容易办到的),我要用自己的手,把他们应受的惩罚加在自己身上,甚至比对待他们的还厉害,如果那时候杀了他们,因为突然一死痛苦马上就完了;可是延长的痛苦用折磨连续地杀,不能完结性命。

(二)

可是命运准是保留着我去承当更倒霉的事呢----假如还会有更倒霉的事。命里注定往后昏迷不清的头脑,那时候格外清醒。我当时如果向自己的两大冤家报仇,很容易做到,因为他们心上绝没有想到我这个人。可是我不想这么办。我只想对自己泄愤,把他们该受的痛苦加在自己身上。我即使当场杀了他们,也不如我对待自己的那么严酷。因为突然的痛苦,一下子就完了,而长期的折磨,好比经常受杀戮之痛而不能绝命。

(三)

可是命运准保留着我去承当更倒霉的事呢----假如还会有更倒霉的事。命里注定我往后昏迷不清的头脑,那时候格外清醒。我不愿向我的两大冤家发泄怨愤,只想惩罚自己,把他们应得的痛苦亲手施加在自己身上,甚至比对待他们还要残酷。我当时如果向他们俩报复,很容易办到,因为他们心上绝没有想到我这个人。可是我即使当场杀了他们,突然一死的痛苦是一下子就完的,而我糟蹋自己,却是缓慢的长期自杀,比马上送命更加痛苦。

从以上三种译文里,可看出如下几点。

原文不断句,是瘫痪的句子,不对照原文就读不通。复句里的主句、分句和各个词组,正如单句里的单字一样,翻译时不能不重作安排,也不能照用原来的标点。

长句断成的短句,重作安排时如组合不当,原句的意思就不够醒豁。译文(二)的一组句子,读上来各句都还通顺,可是有几句散漫无着。全组的句子没有突出原文的主句,也没有显出各句之间的从属关系,因此原句的意思不醒豁。

译文(三)重作安排后,较译文(二)更忠实于原意,语气也更顺畅。短句内部没什么变动,变动只在各短句的部位。

可见最大的困难不在断句,而在重新组合这些切断后的短句。译者总对照着原文翻,不免受到原文顺序的影响;这是不由自主的。原句越是冗长曲折,译者越得把原句读了又读,把那句子融会于心。原句的顺序(外国句法的顺序)也就停滞在头脑里了。从慢镜头下来看,就是分解了主句、分句、各式词组之后,重新组合的时候,译者还受原句顺序的束缚。这就需要一个“冷却”的过程,摆脱这个顺序。孟德斯鸠论翻译拉丁文的困难时说:“先得精通拉丁文,然后把拉丁文忘掉。”“把拉丁文忘掉”,就是我说的“冷却”。经过“冷却”,再读译文,就容易看出不妥的地方;再对照原文,就能发现问题,予以改正。

我曾见译者因为把握不稳,怕冒风险,以为离原文愈近愈安全——也就是说,“翻译度”愈小愈妥;即使译文不通畅,至少是“信”的。可是达不出原意的译文,说不上信。“死译”、“硬译”、“直译”大约都是认为“翻译度”愈小愈妥的表现。从上面所举的例句,可以看出,“翻译度”愈小,就是说,在文字上贴得愈近,那么,在意思的表达上就离得愈远。原意不达,就是不信。畅达的译文未必信,辞不达意的译文必定不信。我相信这也是翻译的常识了。这里不妨提一下翻译界所谓“意译”。我不大了解什么叫“意译”。如果译者把原著的意思用自己的话来说,那不是翻译,是解释,是译意。我认为翻译者没有这点自由。德国翻译理论家考厄(P.Cauer)所谓“尽可能的忠实,必不可少的自由”,只适用于译者对自己的两个主人不能兼顾的时候。这点不忠实和自由,只好比走钢丝的时候,容许运用技巧不左右倾跌的自由。

上文曾以拼七巧板为喻,说不该加一块板或减一块板。这话需稍加说明。这不过是说:“不可任意增删原文,但不是死死的一字还它一字。比如原句一个主词可以领一串分句,断句后就得增添主词。原句的介词、冠词、连接词等等,按汉文语法如果可省,就不必照用。不过译者不能回避自己不了解的字句,或苦于说不明白,就略过不译;也不能因为重组原句的时候,有些部分找不到合适的位置,就干脆简掉。一方面,也不能因为表达不清楚,插入自己的解释。上面例句里的“我”字译为“我这个人”,因为原意正是指“我这个人”,并没有外加新意而“加一块七巧板”。这种地方,译者得灵活掌握。

有时汉文句子言简意赅,也有时西方的文句简约而含意多。试举一比较句为例。

原句是充满感情的一句对话。主句是“你为什么不去把那个忠实的朋友叫来呀?”分句是“[他是]太阳所照见的、黑夜所包藏的朋友中最忠实的朋友。”(这句话是反话,“忠实”指不忠实。)我仍然并列三种译文。

(一)

“……你为什么不去召唤那个最忠实的朋友在朋友中太阳所看见的,或黑夜所遮盖的?……”

(二)

“……你为什么不去把白日所见、黑夜所藏的最忠实的朋友叫来呀?……”

(三)

“……你为什么不去把那位忠实的朋友叫来呀?比他更忠实的朋友,太阳没照见过, 黑夜也没包藏过!……”

译文(一)不可解。译文(二)是一种没有人说的汉语,而且没有达出原文所含比较的意思。比较总有两层含意,一层比一层深。原句用比较的联系代词,汉文语法里没有。对话也不宜长。译文(三)把复句分断为单句,并达出比较的意思,并没有擅自“增添一块七巧板”。

再举一比较句为例。

原句有两层意思。一,“杜尔西内娅受到您的称赞就更幸福、更有名。”二,别人的称赞都不如您的称赞。“我仍并列三种译文。

(一)

杜尔西内娅在这个世界上会更幸福更有名因为曾受到您的称赞比了世界上最雄辩者所能给她的一切称赞。

(二)

您对杜尔西内娅的称赞、盖过了旁人对她的称赞,能为她造福扬名。

(三)

杜尔西内娅有您称赞,就增添了幸福和名望;别人怎么样儿极口赞誉,也抵不过您这几句话的分量。

译文(一)是“翻译度”最小的,不达意。译文(二)读来好像缺少些什么,译文“缺了一块七巧板”。(三)补足了那点短缺。

我免得啰嗦,举一可以反三,否则多举也没用。

二、把原文的一句句连缀成章

译文是按原文一句挨一句翻的,成章好像算不上一道工序。因为原句分断后,这组短句在翻译得过程里,已经力求上下连贯,前后呼应,并传出原句的语气声调。可是句内各部分的次序已有颠倒,译者连缀成章的不是原文的一句句,而是原文句子里或前或后或中间的部分。因此连缀成章不仅要注意重新组合的短句是否连贯,还需注意上一段和下一段是否连贯,每一主句的意义是否明显等等。尤需注意的是原文第一句里的短句,不能混入原文第二句;原文第二句内的短句,不能混入原文第一句。原文的每一句是一个单位,和上句下句严格圈断。因为邻近的短句如果相混,会走失原文的语气和语意。通读全部译文时,必须对照原文。如果文理不顺,只能在原文每一句的内部作文字上的调正和妥洽。

我曾见出版社因译文不通顺而请不懂原文的人修润译稿,结果译文通顺了,但和原文不拍合了。

三、洗练全文

把译成的句子连起来,即使句句通顺,有时也难免重叠呆滞的毛病。如果原文并不重叠呆滞,那就是连缀笨拙的缘故了。西文语法和汉文语法繁简各有不同。例如西文常用关系代词,汉文不用关系代词,但另有方法免去代词。西文语法,常用“因为”、“所以”来表达因果关系。汉文只需把句子一倒,因果关系就很分明。试举一短例。这句话的上文是“他们都到某处去了”。我并列两种译文。

(一)

他们都到伦敦去了;我没有和他们同到那里去,因为我头晕。

(二)

他们都到伦敦去了;我头晕,没去。

译文(一)和(二)是同样的话。从这个例子可说明两件事:

1.颠倒一下次序,因果关系就很明显。

2.上文已经说过的话,下文不必重复,除非原文着意重复。

至于怎样把每个短句都安放在合适的位置,避免重复啰嗦,那就全看译者的表达能力了。所以我只举一短句为例,不另举长篇。

简掉可简的字,就是唐代刘知几《史通》、《外篇》所谓“点烦”。芟芜去杂,可减掉大批“废字”,把译文洗练得明快流畅。这是一道很细致、也很艰巨的工序。一方面得设法把一句话提炼得简洁而贴切;一方面得留神不删掉不可省的字。在这道工序里得注意两件事。(一)“点烦”的过程里不免又颠倒些短句。属于原文上一句的部分,和属于原文下一句的部分,不能颠倒,也不能连接为一句,因为这样容易走失原文的语气。(二)不能因为追求译文的利索而忽略原文的风格。如果去掉的字过多,读来会觉得迫促,失去原文的从容和缓。如果可省的字保留过多,又会影响原文的明快。这都需译者掌握得宜。我自己就掌握不稳,往往一下子去掉了过多的字,到再版的时候又斟酌添补。

四、选择最适当的字

翻译同一语系的文字,常有危险误用字面相同而意义不同的字,所谓“靠不住的朋友”(Les faux amis)。英国某首相夫人告诉一位法国朋友:“我丈夫带了好多文件开内阁会议去了。”可是她的法文却说成:“我丈夫带了好多手纸上厕所去了。”英文和法文的“小房间”(cabinet)字面相同而所指不同,是不可靠的朋友;而“纸”由上下文的联系,产生了不同的解释。在西文文字和汉文之间没有这种危险。

可是同一语系的文字相近,找到对当的字比较容易。汉语和西方语系的文字相去很远,而汉文的词汇又非常丰富,如果译者不能掌握,那些文字只陌生地躲在远处,不听使唤。译者虽然了解原文的意义,表达原意所需要的文字不能招之即来,就格格不吐,说不成话。英汉、法汉、西汉语等字典里的汉语诠释,当然可以帮忙,不过上下文不同,用字也就不同,有时字典上的字也并不适用。所以译者需储有大量词汇:通俗的、典雅的、说理的、叙述的、形容的等等,供他随意运用。译者如果词汇贫乏,即使精通西方语文,也不能把原文的意思,如原作那样表达出来。

选字有许多特殊的困难。

一个概念的名字概括许多意思,而一般人对这个概念并没有明确的认识。为一个概念定名就很困难,严复《天演论》译例所谓“一名之立,旬月踟蹰”。便是定下名目,附上原文,往往还需加注说明。

没有等同事物的字,三国时释之谦翻译佛经时所谓“名物不同”,压根儿无法翻译。有的译者采用音译,附上原文,加注说明。这就等于不翻译,只加注解释。有的采用相似的字而加注说明。

双关语很难音义兼顾。便是挖空心思,也只靠偶然巧合,还不免带几分勉强。一般只能顾全更重要的一头。

翻专门术语,需了解那门专业所指的意思,不能按字面敷衍,尽管翻译的不是讲那门专业的著作而只在小说里偶尔提到。

有特殊解释的字,只能参考各专家的注释。

以上所举的种种特殊困难,各有特殊的解决法;译者最不易调度的,确实普通文字。我词汇贫乏,恰当的字往往不能一想就来,需一换再换,才找到比较恰当的。

试举数例。我仍举三种译文。字下有点的,是需要斟酌的文字。

(一)

……触及他的本钱就触及他的灵魂…...

(二)

……动用他的本钱就刺心彻骨似的痛……

(三)

……动了他的老本儿,就动了他的命根子…….

译文(一)“触及”钱并不花钱,所以不达意。

译文(二)较达意,但和原文的说法不贴。

译文(三)比(一)、(二)较信也较达。

以下例句,接着上文堂吉诃德期待着侏儒在城上吹号角等事。

(一)

可是看到[事情]被拖延着……

(二)

可是事情却拖延着未实现……

(三)

可是迟迟不见动静……

----------------------------------------

译文(一)是死译;译文(二)比较达意;译文(三)比(一)和(二)更信也更达。

以下例句说一人黑夜在荒野里。

(一)

……四下里的沉寂,邀请我怨苦……

(二)

……四下里的沉寂,使我忍不住自悲自叹

……

(三)

……四下里的沉寂,仿佛等待着听我诉苦

……

译文(一)是死译,意思倒是很明显,只是用法生硬;译文(二)没把“邀请”的意思充分表达;译文(三)比较忠实也比较达意。从以上的例句,可见很普通的字只要用得恰当,就更能贴合着原样来表达原意。这类的字,好像用这个也行,用那个也行,可是要用得恰当,往往很费推敲。

五、注释

译者少不了为本国读者做注解,原版编者的注释对译者有用,对阅读译本的读者未必同样合用。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风土习惯各有不同,译者需为本国读者着想,为他们做注。试举一例。

《小癞子》里的小癞子自称“托美思河上的小癞子”。他说只因为他是在托美思河上的磨房里出生的,所以他名正言顺地是托美思河上的小癞子。“河上”的“上”字,原文是“en”,只能译“河上”或“河中”、“河里”,不能译作“河边”。可是一个人怎能在河上或河里出生呢?除非在船上。这里就需要注解了。从前西班牙的磨房借用水力推磨,磨房浮系在水上的激流中(参看《唐吉诃德》第二部第二十九章),磨房浮在水上。

我翻译的《吉尔.布拉斯》里,有医家相争一节,我曾因为做这一个注,读了整整一小本古医书。我得明白他们相争的道理,才能用上适当的语言。

又如原文里兄弟、姊妹、叔、伯、舅、姨、甥、侄等名称,不像我国各有分别,而译文里有时不变含糊,这倒不必用注解,可是也得费工夫查究分辨。读者往往看不到译者这些方面下的功夫。不过花了功夫,增添常识,也是译者的意外收获。

六、其他

现在我略谈几点肤浅的体会。

有些汉语常用的四字句如“风和日暖”、“理直气壮”等。这类词儿因为用熟了,多少带些固定性,应用的时候就得小心。因为翻译西方文字的时候,往往只有一半适用,另一半改掉又不合适,用商也不合适。例如我的译文曾用“和风朗日”,而原文只有空气,没有风,因此改为“天气晴和”。又例如我国常用语是“理直气壮”,而原文却是“理直义正”。我用了这四字又嫌生硬,改为“合乎正义公道。”

由此联想到成语的翻译。汉文和西方成语如果只有半句相似,当然不能移用;即使意义完全相同,表达的方式不同也不该移用。因为成语带有本土风味。保持不同的说法,可以保持异国情调。举例如下:

西班牙成语

事成事败,全看运道好坏。

吃饭需节制,晚饭尤宜少吃。

祸若单行,就算大幸。

这一扇门关了,那一扇门又开了。

不作超人之事,不成出众之人。

----------

汉文成语

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晚饭少吃口,活到九十九。

[福无双至]祸不单行。

天无绝人之路。

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差异有大有小,可是两国成语不完全一样。

我只翻译过《堂吉诃德》里的诗。我所见的法译本都把原诗译成忠实的散文,英译本都译成自由的诗----原诗十二行往往译成十行,意思也不求忠实。法语和西班牙语更相近。我因此注意到语系相同的文字,往往只尾部拼法不同,这就押不成韵了。汉文和西方与文远不相同,同义字又十分丰富,押韵时可供选择的很多。如果用全诗最不能妥协的字作韵脚,要忠实于原文而又押韵,比翻译同语系的文字反而容易。不过译诗之难不在押韵。幸亏《堂吉诃德》里夹杂的诗,多半只是所谓“押韵而已”。我曾妄图翻译莎士比亚活雪莱的诗。一行里每个形容词、每个隐喻所包含、暗示、并引起的思想感情无穷繁复,要用相应的形容词或隐喻来表达而无所遗漏,实在难之又难。看来愈是好诗,经过翻译损失愈大。而空洞无物的诗,换一种文字再押上韵,却并不难。

我曾听到前辈翻译家说:“多通几国外文,对翻译很有帮助。”这话确是不错的,不过帮助有个范围;越出范围,反成障碍。如果对原文理解不足,别种文字的译本可辅助理解。可是在翻译过程里,要把原文融会于心,加以澄清的阶段,如介入另一种文字的翻译,就加添杂质而搅浑了。从慢镜头下届时,把原文分成短句又重新组合的阶段,加入另一种文字的译文,就打乱了条理,因为西方语言的文字尽管相近,文法究竟各有差异。宁愿把精力集中在原文上。不要用别种译文来打搅。等翻译完毕,可再用别种文字的译本来校订。如发现意义有差别,语气有轻重,就可重加推敲。

末了我要谈谈“信、达、雅”的“雅”字。我曾以为翻译只求亦信亦达,“雅”是外加的文饰。最近我为《堂吉诃德》第四版校订译文,发现毛病很多,有的文句欠妥,有的辞意欠醒。我每找到更恰当的文字或更恰当的表达方式,就觉得译文更信更达、也更好些。“好”是否就是所谓“雅”呢?(不用“雅”字也可,但“雅”字却也现成。)福楼拜追求“最恰当的自”(Le mot juste)。用上最恰当的字,文章就雅。翻译确也追求这么一个标准:不仅能信能达,还要“信”得贴切,“达”得恰当----称为“雅”也可。我远远不能达到这个目标,但是我相信,一切从事文学翻译的人都意识到有这么一个目标。

这篇文章总结我翻译的经验。翻译欠妥的例句,都是我自己的。

(来源:爱思英语,编辑:Helen)

上一篇 : 毕业季,送上十句关于友情的名言

下一篇 : 新疆的宗教信仰自由状况(双语全文)

 

分享到

中国日报网英语点津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英语点津:XXX(署名)”的原创作品,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英语点津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不得非法盗链、转载和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561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英语点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本网所发布的歌曲、电影片段,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与研究,如果侵权,请提供版权证明,以便尽快删除。

你可能还感兴趣的文章

一周热词榜(5.28-6.3)

英美各国对他们的货币都有哪些昵称?

14招教你快速识别衣服质量

德普叔离婚闹剧关键词解读

中国日报网双语新闻

扫描左侧二维码

添加Chinadaily_Mobile

你想看的我们这儿都有!

中国日报双语手机报

点击左侧图标查看订阅方式

中国首份双语手机报

学英语看资讯一个都不能少!

关注和订阅

本文相关阅读

《傲骨贤妻》剧终 主创深情告别

那些最雷人的中式英语标牌

首部《杜甫诗》英语全译本出版

译经:源自古书的成语英译

美国作家打油诗吐槽中餐被反击

人气排行

热搜词

母亲节

全国两会

奥斯卡

闹新春

年终盘点

克强节奏

大阅兵

圣诞节

习访英

习访美

 

商务职场

 

精华栏目

双语新闻

新闻热词

流行新词

 

实用口语

翻译经验

影音赏析

图片新闻

超级英雄扮相的今昔对比

快来看:世界上颜值最高的马

挪威姐妹花巧手编辫子成网红

摄影师捕捉各地绝美银河夜景

 

阅读

双语新闻

名著选读

图片新闻

词汇

新闻热词

流行新词

分类词汇

视听

名人演讲

影音赏析

VOA听力

BBC英语

新闻播报

精彩视频

翻译

翻译经验

专栏作家

口语

实用口语

商务职场

合作

BBC英语教学

英国使馆文化教育处

英语学习杂志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招聘信息

Copyright by chinadaily.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None of this material may be used for any commercial or public use. Reproduction in whole or in part without permission is prohibited. 版权声明:本网站所刊登的中国日报网英语点津内容,版权属中国日报网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欢迎愿意与本网站合作的单位或个人与我们联系。

电话:8610-84883645

传真:8610-84883500

Email: languagetips@chinadaily.com.cn

杨绛:人一旦有了隔阂,就真的走不近了 - 知乎

杨绛:人一旦有了隔阂,就真的走不近了 - 知乎切换模式写文章登录/注册杨绛:人一旦有了隔阂,就真的走不近了幸福娃书画苑​教师资格证持证人文|幸福娃杨绛先生有言:“人一旦有了隔阂,就真的走不近了,断了的绳子怎么系都有结。这世上只有和好,没有如初,和好容易,如初太难。”“你觉得我斤斤计较,是因为吞下委屈的那个人不是你,旧账重提,是因为它从未妥善解决。”杨绛先生的话真是句句经典,很多心得都值得深思,只有经历过才懂。自古破镜难重圆,人走茶凉,当一个人心凉了,想捂热太难了。记得爷爷曾说过:婚姻就像衣服,无论是谁扯开了那道口子,不管你怎么补,都不一样了。个人觉得这段话适合任何关系,当信任打了折扣,再怎么弥补都是拼图,除非你说服自己过拼图人生。其实,人有时候看还挺像拼图的,没有两个人天生就能拼在一起,相遇后的两个人,就是把彼此的前半生,放到一起,拼接成新的生活。有拼接,就会有各种各样的凹槽,才能使两人更加贴切,等到两人完全拼在一起时,两人就分不开了。确实如此,如果两个人一起经历了各种各样的隔阂,还能坚持下来,一起继续朝一个方向走,才是最珍贵的。而大多数人会因为一些经历,把原本本个性的不安静,活成了深沉的样子。挺过来的,谁不是满脸的沧桑。有时候仔细想想,人真的不容易,社会本不复杂,可有了看不透的人心和人性,就有了各式各样的有色眼镜。谁不是担着放不下的责任,念着回不去的过往,忙着没完没了的当下,盼着想不到的明天。不同环境中长大的两个人,走到一起难免遗憾和隔阂,但只要共同努力,互让互谦,相互体谅,才能携手完成一个又一个精彩拼图人生。再幸福的家庭,都有争吵和矛盾,但聪明的人,都有不较劲的智慧。老话说得好:良好的关系,往往源自一个人的理解和包容,以及另一个人的适可而止。相比于两个人的幸福而言,生活中的小摩擦,又怎能撼动呢?没有完全合适的两个人,只有彼此懂得各退一步,日子才能越过越美好。什么是安全感?你确定我不会离开你,这是安全感。安全感可以自己给自己,如果依赖TA,注定会患得患失。什么是归属感?就是你确定自己不会离开,这是归属感,这是足够的信任和寄托。什么是幸福感?最理想的是你我都不会离开,这样的幸福感,可遇不可求。能相守一生的两个人,都是始于心动,终于白首,拥之则安,伴之则暖。如果没有相守的人,就用所有精力来投资自己吧。投资运动,你会收获健康;敢于自律,不仅形象气质提升,连身价也会上升。不管投资哪个,别忘了学习和善良,因为学习获得能力的提升,而善良是人品的底牌。发布于 2023-02-05 22:38・IP 属地北京杨绛阶级隔阂文人​赞同 202​​23 条评论​分享​喜欢​收藏​申请